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竊攘的意思、竊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竊攘的解釋

(1).謂竊據帝王之位。《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序》:“自 唐 失其政,天下乘時,黥髠盜販,衮冕峨巍, 吳 暨 南唐 ,姦雄竊攘。”

(2).侵犯。 明 沉鲸 《雙珠記·姑婦相逢》:“胡奴竊攘,肆幹戈,鼎沸多方。生黎塗炭,景凄涼。”

(3).剽竊。 宋 歐陽修 《筆說·薛道衡王維詩說》:“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終非己有,又何必區區於竊攘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竊攘是由“竊”與“攘”兩個動詞複合而成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偷盜與搶奪的手段非法占有他人物品或權益,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分層解析:


一、單字本義溯源

  1. 竊(竊)

    《說文解字》釋為“盜自中出曰竊”,指暗中盜取他人財物。引申為隱秘、非法地占有,如《墨子·非攻上》中“竊其桃李”即用此義。

    參見《漢語大詞典》“竊”字條(第8卷,第1頁)。

  2. 本義為推讓,後衍生出“侵奪”“搶奪”之意。《廣雅·釋诂一》明确标注:“攘,奪也。”如《漢書·嚴助傳》中“南夷相攘”即指搶奪行為。

    參見《古代漢語詞典》“攘”字條(商務印書館,第2版,第1289頁)。


二、複合詞“竊攘”的完整釋義

竊攘融合二字含義,強調以隱蔽偷盜與公開搶奪相結合的方式侵占他人物品,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盜匪行徑的描寫。例如:

核心特征:


三、引申義與語境應用

在曆史文本中,“竊攘”常擴展至對非正當手段獲取名位、功績的批判。如明代方孝孺《豫讓論》斥責“竊攘君位者”,即暗指以陰謀篡權者。現代漢語雖少用此詞,但其語義仍保留于“竊取”“攘奪”等派生詞彙中。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版)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網絡擴展解釋

“竊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竊據帝王之位

指以不正當手段篡奪或占據君主之位。例如《新五代史·十國世家序》中提到“奸雄竊攘”,描述唐末亂世中割據勢力僭越稱帝的行為。


2.侵犯

表示武力或勢力侵擾他方。明代沈鲸的戲曲《雙珠記》中“胡奴竊攘”即指外敵入侵,導緻社會動蕩、百姓困苦。


3.剽竊

指抄襲他人作品或思想。宋代歐陽修在《筆說》中批評某些詩句實為模仿他人,強調創作應避免“竊攘”之嫌。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生僻,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含義均圍繞“非法占有”或“不當獲取”展開,涵蓋政治、軍事、文化等不同層面。

别人正在浏覽...

百镒避朝變服并頭叢橙黃桔綠程篇春深大決蹈和登擥帝牲凡羽風磴封緘賦質該天宮官觀止黃昏虎嘯風生奸敝奸巧基本路線介衆羁旅異鄉錦彩究識機猷隽絕坎離蘭芷之室樂簴量刑練子嘴料外錢臨顧霖霔籠僮亂墳崗絡續擄搶齊速奇縱認舊折莫時既手筆順我者生,逆我者死調勻提撥銅泡王鳣尉勞渭陽尾羽詳報閑離憸人險詐匣子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