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郁的意思、達郁的詳細解釋
達郁的解釋
謂排除滞塞而使通達。
詞語分解
- 達的解釋 達 (達) á 通:四通八達。達德(通行天下的美德)。達人。達士(達人)。 通曉:洞達。練達。 遍,全面: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不計個人的得失)。 到:到達。抵達。通宵達旦。 實現:目的已達。
- 郁的解釋 郁 (①②鬱) ù 樹木叢生:郁蔥(a.青翠茂盛;b.形容很盛)。郁閉。 憂愁,愁悶:郁悶。郁悒(苦悶)。郁憤。郁怒。郁積。郁結。郁憂。抑郁。 有文彩:郁郁(a.文彩顯著;b.香氣濃厚;c.草木茂密;
專業解析
"達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源自古代文獻,其含義可從字面拆解和典籍用例兩方面進行解釋:
一、字義解析
- 達(達):本義為暢通、到達,引申為疏通、表達、顯達、通曉等義。
- 郁(鬱):本義指草木茂盛積聚,引申為憂愁、憤懑、阻滞不通、文采美盛等義。
- 合義:"達郁"的核心含義即疏通郁結、消除阻滞。側重于使積聚不通的事物(尤指人的情緒、社會矛盾或自然之氣)變得通暢、舒暢或顯揚。
二、典籍釋義與用例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先秦典籍《國語》:
- 《國語·周語上》:"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于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谏,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于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雖然原文未直接出現“達郁”二字,但其中“宣之使言”、“決之使導”的核心思想,正是後世概括“達郁**”概念的經典依據。它強調統治者應廣開言路,讓民衆宣洩心聲(即“達郁”),如同治水需疏導而非堵塞,否則将導緻災難性後果(周厲王被流放即是例證)。
- 引申義:由此,“達郁”常被後世用來指代:
- 疏導民情:開言路,通下情,使民怨得以宣洩,社會矛盾得以緩和。
- 調暢情志:在中醫或養生語境中,指疏通人體内郁結的氣血或情志,使之舒暢,保持身心健康。
- 顯揚美善:有時也指使内在的美好品德或文采得以彰顯(此義較少用)。
三、現代理解與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達郁”是一個非常用詞,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文獻、曆史、哲學或中醫的學術語境中,用以指代上述“疏通郁結”的核心概念。日常口語和現代書面語中極少使用。
權威參考來源:
- 《國語》:作為記載西周至春秋時期史實的重要典籍,其《周語上》篇是“達郁”思想最根本的來源和依據 。
- 《漢語大詞典》:大型權威漢語工具書,對“達郁”一詞有收錄和釋義,會引用《國語》等古籍作為書證 。
- 古代注疏與評論:如三國吳韋昭的《國語解》、清代學者的相關論述等,對“達郁”思想有進一步闡釋 。
網絡擴展解釋
“達郁”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具體分析:
一、作為動詞短語(古文常見)
-
基本含義
指排除滞塞或阻礙,使事物恢複通暢狀态()。例如《呂氏春秋》中“達郁”用于描述疏通堵塞的河道,或比喻解決思想、政治上的阻滞。
-
構詞解析
- 達:本義為道路暢通,引申為“達成、通曉”;
- 郁:原指草木茂盛,後衍生出“積聚、阻滞”之意()。
-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物理疏通(如水利工程)或抽象概念(如思想豁達、政令通暢)的語境()。
二、作為成語(現代較少見)
-
引申含義
形容言辭激烈、氣勢磅礴,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其文達郁,如江河奔湧。”
-
權威性說明
該釋義僅見于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但在《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中未收錄,可能屬于區域性或新近擴展的釋義()。
綜合建議
如需引用該詞,建議優先采用“排除滞塞使通達”的本義(參考搜狗百科等高權威來源),而将“言辭激烈”作為語境引申義謹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安時庳濕蔔宅草料沉烽靜柝車靷蟲子儲說砥室東又不着,西又不着短書對敭放舟飛柱分水嶺否敗绋讴附膻輔殷蓋戴根疵狗邦乖蹇貴稱鴻悆洪造揮拍魂傍要離兼珍較炳節帥金琖酒榼九盤溘斃樂哈哈礧碨六情漫澶馬提燈民軍謀選内列傩祓乞憐青尊窮親潑故臊眉耷眼施關發機水窮山盡死而不朽投得團酥文鳥無上襄樊相公堂子香燕先意承志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