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會議的意思、華盛頓會議的詳細解釋
華盛頓會議的解釋
1921-1922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會議。美、英、法、意、日、葡、比、荷、中九國代表參加會議。籤訂了三個條約:(1)美、英、法、日《四國公約》,規定各締約國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并宣告英日同盟失效;(2)美、英、日、法、意《五國公約》,規定五國海軍主力艦的比例;(3)《九國公約》,是帝國主義共同掠奪中國的條約,打破了戰後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這次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完成了戰後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詞語分解
- 華盛的解釋 繁華興盛。《資治通鑒·隋炀帝大業六年》:“先命整飾店肆……盛設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魚》第二折:“那 同樂院 前遊春的王孫士女,好不華盛。” 瞿秋白 《詩歌說唱輯存·鐵花
- 會議的解釋 ∶集合三人以上相與議事,并遵循一定的議程,所舉行的一種集會管理*********會議 ∶商讨并處理重要事務的常設機構或組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特指*********會主教及其他領導人讨論并解決教義、教會管理、教規和其他
專業解析
華盛頓會議是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系協調會議,漢語詞典中通常定義為“以限制海軍軍備及調整遠東利益為核心的多邊外交會議”。會議由美國主導,英、法、日、意、中、荷、葡、比等九國參與,重點圍繞太平洋及東亞地區權力平衡展開談判。
會議核心内容包括三方面:
- 海軍軍備限制:籤署《五國海軍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艦噸位比例為5:5:3:1.75:1.75,首次通過國際協定限制軍事擴張。
- 太平洋領土問題:通過《四國條約》,美、英、法、日互相承認太平洋屬地權益,終止英日同盟。
- 中國主權議題:籤訂《九國公約》,強調“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各國尊重中國領土完整,但未完全廢除在華特權。
該會議被視為凡爾賽體系的補充,暫時緩和列強矛盾,但未能根本解決亞太地區深層沖突。曆史學者評價其為“以條約形式固化大國霸權”的典型案例(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期刊)。
引用來源:
- 美國國務院曆史檔案(https://history.state.gov/)
- 大英百科全書華盛頓會議詞條(https://www.britannica.com/)
- 中國近代史資料庫(https://www.modernhistory.org.cn/)
網絡擴展解釋
華盛頓會議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國際會議,由美、英、法、日、意等九國參與,旨在解決一戰後遠東及太平洋地區的利益沖突,并限制海軍軍備競賽。以下是其核心内容:
一、背景與目的
- 國際格局變化:一戰後歐洲列強衰落,美國崛起為經濟強國,日本在太平洋地區擴張勢力,引發美英警惕。
- 主要矛盾:美日矛盾突出,美國試圖遏制日本獨霸中國及太平洋島嶼,并通過外交手段調整勢力範圍。
- 中國問題:日本通過《凡爾賽條約》獲得山東權益,中國主權受損,北洋政府希望借會議收回利權。
二、主要條約與内容
- 《四國公約》(美、英、法、日):
- 《五國海軍條約》(美、英、日、法、意):
- 規定五國海軍主力艦噸位比例為5:5:3:1.75:1.75,限制軍備競賽。
- 《九國公約》:
- 宣稱“尊重中國主權”,實則确立“門戶開放”原則,維持列強在華利益均沾。
三、影響與實質
- 國際秩序:與巴黎和會共同構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重塑戰後格局。
- 對華影響:打破日本獨霸,但中國陷入多國共同支配,主權進一步受損。
- 美日關系:美國成功遏制日本擴張,成為太平洋地區主導力量。
四、曆史評價
華盛頓會議以和平談判掩蓋列強争奪本質,尤其是《九國公約》以“機會均等”名義加深對中國殖民掠奪,是帝國主義利益妥協的産物。
如需進一步了解條約細節或會議進程,可查閱、3、5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變理便便秉承冰清玉粹駁複才猷赤手傳道受業春麥鋤誅逮賤到差法制匪徒服辯伏獵侍郎各琅琅觥飯構山乖阻過壽酣媟紅剝銀懷敵歡呼鑒世見天見晚唧唧嘎嘎進泊金魚開閤睽仰老闆廉鄙籬笆李十二龍斷可登輪值賣蒙懂貌合形離錨泊地妙華南郭處士内寵霓雲批棰橋台氣忍聲吞秋姑任啥鬙鬡上巾沙戲太廓貪媢天垓挑撻問遺無得先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