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匪兵的意思、匪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匪兵的解釋

指為非作歹、危害人民的兵士。 石祥 《營盤山上桔子紅》詩:“紅軍奮勇抗匪兵,血染桔子紅。” 茹志鵑 《剪輯錯了的故事》:“還鄉團領着一個團的匪兵,還帶了兩把鍘刀,已經到了鎮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匪兵

“匪兵”是由“匪”與“兵”組合而成的複合詞,需從字源、曆史語境及語義演變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匪(fěi)

    • 本義:通“篚”,指竹筐(《說文解字》),後假借為否定詞“非”。
    • 引申義:東漢後漸指“行為不正者”,如《周易·屯卦》:“匪寇婚媾”。近代特指“危害社會的武裝團夥”(如土匪、盜匪),含貶義。
    •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第10卷,第102頁。
  2. 兵(bīng)

    • 本義:兵器(《說文解字·廾部》),後引申為持兵器者,即“士兵”。
    •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0)第56頁。

二、曆史語境中的“匪兵”

該詞盛行于20世紀上半葉,特指兩類群體:

  1. 民間武裝:土匪團夥成員,如《紅高粱》中描寫的劫掠鄉民的匪兵。
  2. 政治貶稱:國共内戰時期,雙方互指對方軍隊為“匪兵”(如“白匪兵”“蔣匪兵”)。
    • 來源: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第543頁。

三、現代語義與使用

當代漢語中,“匪兵”屬曆史詞彙,常見于:

權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匪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一定差異,但核心指向負面性質的武裝人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敵對的軍隊或為非作歹的兵士。該詞由“匪”(敵對、非正義勢力)和“兵”(軍隊)組成,強調其危害性與非正義性。

二、詳細解釋

  1. 傳統語境
    多用于描述曆史上或文學作品中的敵對武裝力量,例如紅軍對抗的國民黨軍隊、還鄉團等。例句如:“紅軍奮勇抗匪兵,血染桔子紅”(石祥《營盤山上桔子紅》),以及“還鄉團領着一個團的匪兵,還帶了兩把鍘刀”(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

  2. 現代引申
    在網絡遊戲《征服》中,“匪兵”被設定為一種具備組織紀律性的怪物,擁有較高的攻擊力和防禦力,屬于遊戲中的敵對角色。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遊戲設定,可參考相關文學作品或遊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傲物拔拯本統邊料表翰熛薰筚窦刺詈方步粉白黛黑風向标佛郁拐棒古磚好事多磨喝令化機嘩啷環護火坼将送嗟仰精辯祭鳥迥榭九街昆侖舶聯想厘革離害勵勉六耳梅梅明公正道末教魔境槃盂剽輕被發氣哄哄清慎秋宴軟輪乳腐如簧韶華如駛設棘勝幡勝談宿士宿殃貪求桃卯天譴同朋危絕五侯鲭下層社會閑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