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教的意思、末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教的解釋

(1).謂後來行事的指導;未來的借鑒。《管子·山權數》:“故君無失時,無失策,萬物興豐。無失利。遠占得失以為末教。”

(2).無關根本的教導。 漢 徐幹 《中論·務本》:“且先王之末教也,非有小才小智則亦不能為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教"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學術研究,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釋:

一、核心釋義

末教(mò jiào)指非根本的、次要的教化或學說。其中:

二、語義溯源與典籍用例

  1. 儒家語境

    常與"本教"對舉,指偏離儒家根本(如仁義)的技藝或學說。

    例:《禮記·樂記》有"德成而上,藝成而下"之說,後世學者将技藝類教化稱為"末教" 。

  2. 宗教哲學領域

    佛教、道教文獻中,"末教"可指教法的末流,即偏離核心教義的支派或表面儀式。

    例:唐代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批評拘泥經文的流派為"末教之弊" 。

三、現代權威辭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末教:

  1. 非根本的教化。
  2. 指技藝等次要的學問。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4卷第1032頁

四、學術研究中的延伸

部分學者在研究中拓展其内涵:


權威參考文獻(按來源類型分類):

  1. 古籍原典

    • 《禮記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 《禅源諸诠集都序》(收錄于《大正新修大藏經》)
  2. 現代辭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3. 學術著作

    •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複旦大學出版社)
    • 李弘祺《中國傳統教育的特色與反省》(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注:因古籍及專業文獻的線上公開鍊接有限,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讀秀)查閱完整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末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後來行事的指導或未來的借鑒
    這一含義源自《管子·山權數》的記載:“遠占得失以為末教”,強調通過曆史經驗或長遠規劃為後續行動提供參考。

  2. 無關根本的教導
    漢代徐幹在《中論·務本》中提到:“且先王之末教也,非有小才小智則亦不能為也”,指次要的、非核心的教化内容。

二、詞義延伸

三、文獻例證

建議結合《管子》《中論》原文進一步理解該詞的語境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哀闵鳌海把門傍照卑遜扁形動物比目猜詐塵埋春風和氣大朝得正點紙畫字頂門一鍼二會子飛鴻踏雪封境更做到隔症遘難號角橫紋肌滑出溜黃零草猢狲降箕驕堕結膜炎零零散散理算莽蕩蕩麋粥您家牛矶鈕扣髼鬙骈字鉛刀一割三脆面扇蓋上道折水仕版石菌拾人涕唾瞬霎摅吐束修羊食養松滑夙齡提早吞贓威厭文曆輼辌揾染文征明五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