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廉謹慎。《三國志·魏志·胡質傳》“ 威 , 鹹熙 中官至 徐州 刺史”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其父子清慎如此。於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唐 皮日休 《元魯山》詩:“三年 魯山 吏,清慎各自持。” 宋 蘇舜欽 《兩浙路轉運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蓋 文正公 以清慎訓諸子,而公亦恬於進取也。”《明史·忠義傳五·高鬥垣》:“﹝ 高鬥垣 ﹞為人孤鯁,以清慎得名。” 清 劉大櫆 《送倪司城序》:“ 倪君 清慎自持,奉公勤民之術,不足為 倪君 告。”
清慎是漢語中形容人品德高尚的複合詞,由“清”與“慎”二字組合而成,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指清廉、純潔、正直。《漢語大詞典》釋為“廉潔不貪”,強調品行高潔,不沾染污濁。如《楚辭·漁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即用此意。
指謹慎、審慎、言行周密。《說文解字》注:“慎,謹也”,要求行事思慮周全,避免過失。
二字結合後,“清慎”指兼具清廉與謹慎的品德,形容人操守廉潔且處事嚴謹。
該詞最早見于古代典籍,如:
“(胡質)曆宰州郡,居職清廉,性清慎而曉軍事。” 描述其廉潔謹慎的為官之道。
“以清慎持身,以才能濟務。” 強調以清慎修身輔以才幹治事。
釋為“清廉謹慎”,如宋代洪邁《容齋隨筆》載:“當官者當以清慎為先。”
注:“清廉謹慎”,多用于評價官吏品行。
今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形容公職人員或管理者公正廉潔、作風嚴謹。例如:
“為政者須以清慎自持,方能取信于民。”
參考文獻來源:
“清慎”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指清廉、謹慎的品質,強調為官或為人時保持廉潔自律且處事周密。部分文獻(如)補充其還包含“勤勉”之意,但這一用法相對少見。
出處溯源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胡質傳》,裴松之注引晉代孫盛《晉陽秋》記載:“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譽著聞,曆位宰牧。”
用法特點
多用于形容官吏或士人的品德,如唐代皮日休《元魯山》詩雲:“三年魯山吏,清慎各自持。” 宋代張先《西江月》中亦有“肅肅秺侯清慎”的表述。
若需查看更多詩詞用例或曆史典故,可參考、中的古籍引文。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冰牀策應長短抄估撤防打火刀宕仆踧踧東搖西擺東虞敦質放淫發身否去泰來符寶撫操該面幹幹凈古後衡石量書化祝江市交響極度解典庫急流勇進驚嗟荊牧驚癎進一層扃絹考擇姱辭伶俐乖巧辚菌龍湖耄年面暈冥通姆姆内文案盤飡狍鸮窮鳥求和任人唯賢人時上場善女人燒羹飯石麟師丈石阻索空騰空而起覥顔塗改退佃烏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