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拯的意思、拔拯的詳細解釋
拔拯的解釋
拯救。《三國志·魏志·劉放傳》:“惟 曹公 能拔拯危亂,翼戴天子,奉辭伐罪,所向必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樂仲》:“有童子方八6*九歲,丐食肆中,貌不類乞兒。細詰之,則被逐於繼母。心憐之。兒依依左右,苦求拔拯, 仲 遂攜與俱歸。”
詞語分解
- 拔的解釋 拔 á 抽,拉出,連根拽出:拔腿。拔草。拔牙。拔苗助長。 奪取軍事上的據點:連拔數城。 吸出:拔毒。拔火罐兒。 選取,提升:提拔。拔擢。 超出,高出:海拔。挺拔。拔地(山、樹、建築物等高聳在地面上)。拔尖兒。出類拔萃。 把東西放在涼水裡使變涼:把西瓜放在冰水裡拔一拔。 改變:堅韌不拔。心志不可拔。 插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拯的解釋 拯 ě 援救,救助:拯救。拯饑。拯弊(救正弊病)。拯民于水火之中。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拔拯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拔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bá zhěng
- 釋義:意為“拯救”,指将人或事物從危難、困境中解救出來。
出處與用法
-
曆史文獻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劉放傳》:“惟曹公能拔拯危亂,翼戴天子,奉辭伐罪,所向必克。”,此處指曹操在亂世中拯救危局、匡扶漢室。
-
文學引用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樂仲》中亦有使用:“苦求拔拯,仲遂攜與俱歸。”,描述主人公救助被繼母虐待的孩童。
語境分析
- 對象:多用于描述對個人或群體脫離困境的救助行為,如戰亂、壓迫等場景。
- 情感色彩:帶有積極、正面的含義,強調主動施救的果斷與力量。
補充說明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文或文學作品中。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演變脈絡,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三國志》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拔拯字是一種漢字,它的意思是援救、幫助。該字有兩個部首,左側是手部部首“手”,右側是正字部首“大”。拔拯字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拔拯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繁體字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拔拯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和意思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拔拯了那個掉進河裡的小孩。”這句話表示某人幫助救援了一個掉進河裡的小孩子。
關于組詞,可以将拔拯與其他字組合成新詞,例如“拔拯善士”表示熱心幫助他人的善良人士。
拔拯的近義詞可以有援助、救援、幫忙等。
反義詞方面,可以有丢棄、抛棄、放棄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幫助!如有更多疑問,我将竭誠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