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縱指揮。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一:“幾十年前,發縱指使略奪 東亞 滿州 的參謀本部-- 彼得 之城,不意今日又成遠東革命聲浪留音之機。” 郭沫若 《我怎樣寫<武則天>》:“《駱賓王文集》凡十卷,是 郗雲卿 奉 唐中宗 之命搜集的,我想這一定是 上官婉兒 的主張。因為 中宗 時代的措施,大抵出于 上官昭容 的發縱指使。”亦作“ 發蹤指使 ”。 ********* 《萍蹤憶語》四:“ 美國 在一九一七年的參加************,也是出于 華爾街 的發蹤指使的。”
發縱指使(fā zòng zhǐ shǐ)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
指獵人解開獵犬的繩索,指示其追捕獵物。其中“發縱”意為“解開繩索”,“指使”即“指揮、指示”。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2卷,第1083頁。
引申義
比喻在幕後操縱、指揮他人行動,含隱蔽操控之意。強調間接控制而非親自執行,常見于描述權力者或策劃者的行為。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年版)“發縱”詞條。
“發縱指使者”指幕後操控者(例:他實為事件背後的發縱指使者)。
多含貶義,暗指操控者逃避直接責任(如:權貴發縱指使,推他人承擔風險)。
因語義較重且生僻,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批判性文本。
該成語典出《史記·蕭相國世家》載劉邦之言:
“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此處“發蹤指示”即“發縱指使”的原型,後演變為固定成語。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1959年版)卷五十三。
來源:《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對比詞條。
“發縱指使”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ā zòng zhǐ shǐ,其核心含義是操縱指揮,常帶有暗中掌控或間接指使的意味。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拆分:
近義形式:
也作“發蹤指使”,兩者含義相同。
若需更多例句或深入解析,可參考《漢典》或《史記》相關條目。
白罽裘白天八馬贲羊鞭鼓镳客比倫不好活弛政吹彈歌舞當戗短粗鈍置凡爾賽風情月債糞棋隔皮斷貨功庸國防榖皮巾寒栖畫肆華夷徽商積抱急濬鞠旅康乂款計臨淄龍鸾免辟陌路相逢木根怒忿乾急邛鄉蒟戚戚嗟嗟驅攘日久天長絨花瑞雪霏霏神荼郁壘市郭使信水沈書人司搏田地僮子土俗土政策王祿猬栗文房四藝無題象牙之塔曉月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