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鞭鼓的意思、鞭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鞭鼓的解釋

即應鼓。 元 迺賢 《塞上曲》之四:“蹋歌盡醉營盤晚,鞭鼓聲中按海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鞭鼓,作為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組合與曆史語境兩個維度進行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指驅使牲畜的用具,引申為“鞭策”“擊打”之意。《說文解字》釋:“鞭,驅也。”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古代打擊樂器,中空,兩面蒙皮,以槌敲擊發聲。《周禮·考工記》載:“鼓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二、詞義界定

鞭鼓為偏正結構名詞,核心義為:

一種形制細長、需用槌棒擊打的鼓類樂器。其名稱源于鼓身修長似鞭,演奏時需持槌敲擊,區别于手拍類鼓器。此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中國樂器圖志》等權威辭書。來源:《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總卷》(大象出版社)

三、曆史用途

  1. 禮樂儀式

    周代用于祭祀與宴飨,屬“八音”之革類樂器。《禮記·明堂位》載“夏後氏之鼓足,殷楹鼓,周懸鼓”,鞭鼓或屬懸鼓變體。來源:《三禮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

  2. 軍事信號

    戰國時期作為行軍號令器具,因聲傳遠、節奏鮮明,便于指揮陣列。《尉缭子·勒卒令》提及“鼓之則進,重鼓則擊”。來源:《中國軍事通史》(軍事科學出版社)

四、現代演變

當代“鞭鼓”一詞亦指:

戲曲伴奏中形制較小的闆鼓,如京劇司鼓所用單皮鼓,因鼓槌細長稱“鞭鼓”,主導舞台節奏。此用法見于《中國戲曲藝術大系》。來源:《京劇打擊樂淺談》(人民音樂出版社)

五、文化延伸

山西绛州鼓樂保留“鞭鼓”技法,演奏者執雙槌急速輪擊,形成“擊鼓心、敲鼓邊、磕鼓環”的技藝體系,列入國家級非遺。來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西卷》(ISBN 7-5059-2387-3)

網絡擴展解釋

“鞭鼓”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辨析:

一、核心釋義 根據、、等高權威性及多源印證的解釋,“鞭鼓”指古代樂器“應鼓”,常見于元代文獻。例如元人迺賢《塞上曲》描述:“蹋歌盡醉營盤晚,鞭鼓聲中按海青”,此處“鞭鼓”為軍營或儀式中的樂器。

二、其他可能誤解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鞭策鼓勵”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或權威詞典支持,可能是現代誤用。漢語中表達激勵含義的常見成語為“鞭策”“擊鼓催征”等,而非“鞭鼓”。

三、補充說明

  1. 字義溯源:“鞭”本指馬鞭或刑具,“鼓”為打擊樂器,組合成專有名詞時特指應鼓。
  2. 使用場景:多出現在元代詩詞中,現代漢語已罕用。

建議在正式文本中使用時,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确認詞義。

别人正在浏覽...

愛國布百依百隨暴迫北衙别屯碧濑賓雁菜戶澶漫稱賞不已大誰耑門峨冕反比分福風鳥奮迅否則傅羼韓馮合厝橫幅霍霍講藝枷杖進步錦川伎術列列鱗爪流揜鹿頭城命婦蟠編蟠潛破酒剖冤千裡鵝毛竊鼎氣羸親任侵淫羣雌粥粥曲引人急計生三十六雨篩子喂驢上祖生得食禮試律私忌日歲殚讨伐五采顯迹先君遐適羲景襲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