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龍與鳳。亦喻賢士。 三國 魏 曹植 《九愁賦》:“感龍鸞而匿跡,如吾身之不留。” 南朝 宋 顔延之 《吊屈原文》:“身絶 郢 闕,迹遍 湘 幹。比物荃蓀,連類龍鸞。” 宋 蘇轼 《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詩:“ 鹿門 上冢回,牀下拜龍鸞。”
(2).喻華美的文章。語本《文選·吳質〈答魏太子箋〉》:“摛藻下筆,鸞龍之文奮矣。” 李善 注:“鸞龍,鱗羽之有五彩,故以喻焉。” 呂向 注:“鸞龍,有五色文章也。” 唐 李白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遊塞垣》詩:“ 裴生 覽千古,龍鸞炳天章。”
(3).喻指樂器聲音美妙,如龍吟鳳鳴。 宋 葉適 《中塘梅林天下之盛也聊申鄙述啟好遊者》詩:“龍鸞變化異,笙笛音製殊。”
龍鸾是漢語中的古典複合詞,由“龍”與“鸾”兩種神話生物組合而成,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義。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
神獸組合
“龍”為鱗蟲之長,象征威嚴與力量;“鸾”是鳳凰的一種,《說文解字》釋為“赤神靈之精也”,代表祥瑞與高潔。二者并稱時,喻指超凡脫俗的神性存在。如《楚辭·九歎》中“駕龍鸾于海際”,描繪仙駕儀仗的瑰麗場景。
人才與德行的隱喻
古代文獻常以“龍鸾”比喻傑出人物或高尚品格。曹植《王仲宣诔》稱“榮曜當世,芳風晻藹”者如“龍鸾炳文”,贊其才華如神獸華彩般耀目(《昭明文選》卷五十六)。
器物紋飾的指代
在器物文化中,“龍鸾”指代镌刻龍與鸾鳥圖案的禮器或飾物,多見于青銅器、玉器等宮廷重器,象征權柄與天命(《周禮·考工記》鄭玄注)。
龍屬陽,主剛健;鸾屬陰,主柔美,二者并置體現傳統哲學中陰陽調理想狀态。《淮南子》将“龍鸾之舞”視為天下大治的吉兆。
帝王服飾稱“龍鸾章”,以金線繡二獸彰顯君權神授(《新唐書·輿服志》);民間則用于婚慶紋樣,祈願姻緣美滿(清代《廣群芳譜》)。
該詞屬書面雅言,多見于漢賦、唐宋詩文及禮制文獻。需注意其與“龍鳳”的差異:
故“龍鸾”更具仙道色彩,如李白《贈瑕丘王少府》以“皎皎鸾鳳姿”喻友人清逸之風。
參考文獻
“龍鸾”是一個具有多重象征意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指龍與鳳兩種神獸,常作為祥瑞的象征。在傳統文化中,龍代表權威與力量,鸾(鳳凰的一種)象征美好與高潔,二者結合常用于形容尊貴或超凡的事物。
比喻賢士或人才
三國時期曹植《九愁賦》中“感龍鸾而匿跡”,南朝顔延之《吊屈原文》“連類龍鸾”,均以龍鸾比喻德才兼備的賢士,表達對人才的推崇。
形容華美文章
源自《文選·吳質〈答魏太子箋〉》“摛藻下筆,鸾龍之文奮矣”,後引申為辭藻華麗、結構精妙的文章,如清代龔自珍詞中“讀我龍鸾字”即指優美文字。
指樂器音色美妙
部分文獻(如宋代葉適作品)用其形容樂器演奏如“龍吟鳳鳴”般動聽,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補充說明:
可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渠道進一步查閱古籍例證。
氨基酸閉關鉢袋擦洗遲懦赤蜃黜黑垂音春融彈疽嘀嗒地工頂皮兒豆乳盾威多情善感菲儀俸賜伏波古奧鼓鼓囊囊裹革豪宴慌神虎跱驚錯金融決雌雄抗旱刊啓枯燥淚河鹿死不擇廕南劍三先生抨擊淺戆契交清陵情投意和輕焱屈尊就卑饒野砂鑼沈亘屍變實田衰蹇屬書素支獺褐逃官騰激挺俊酡酥尪闇香頭顯赫人物仙史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