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龍與鳳。亦喻賢士。 三國 魏 曹植 《九愁賦》:“感龍鸞而匿跡,如吾身之不留。” 南朝 宋 顔延之 《吊屈原文》:“身絶 郢 闕,迹遍 湘 幹。比物荃蓀,連類龍鸞。” 宋 蘇轼 《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詩:“ 鹿門 上冢回,牀下拜龍鸞。”
(2).喻華美的文章。語本《文選·吳質〈答魏太子箋〉》:“摛藻下筆,鸞龍之文奮矣。” 李善 注:“鸞龍,鱗羽之有五彩,故以喻焉。” 呂向 注:“鸞龍,有五色文章也。” 唐 李白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遊塞垣》詩:“ 裴生 覽千古,龍鸞炳天章。”
(3).喻指樂器聲音美妙,如龍吟鳳鳴。 宋 葉適 《中塘梅林天下之盛也聊申鄙述啟好遊者》詩:“龍鸞變化異,笙笛音製殊。”
“龍鸾”是一個具有多重象征意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
指龍與鳳兩種神獸,常作為祥瑞的象征。在傳統文化中,龍代表權威與力量,鸾(鳳凰的一種)象征美好與高潔,二者結合常用于形容尊貴或超凡的事物。
比喻賢士或人才
三國時期曹植《九愁賦》中“感龍鸾而匿跡”,南朝顔延之《吊屈原文》“連類龍鸾”,均以龍鸾比喻德才兼備的賢士,表達對人才的推崇。
形容華美文章
源自《文選·吳質〈答魏太子箋〉》“摛藻下筆,鸾龍之文奮矣”,後引申為辭藻華麗、結構精妙的文章,如清代龔自珍詞中“讀我龍鸾字”即指優美文字。
指樂器音色美妙
部分文獻(如宋代葉適作品)用其形容樂器演奏如“龍吟鳳鳴”般動聽,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補充說明:
可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渠道進一步查閱古籍例證。
《龍鸾》一詞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美麗、華麗的樣子。它源自于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中的兩隻神獸,分别是“龍”和“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被用來描述美麗的風景、出色的才藝以及高貴的婦女。
《龍鸾》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分别是“龍”和“鸾”。其中,“龍”的部首是“龍(long)”,總筆畫數是五畫;“鸾”的部首是“鳥(niao)”,總筆畫數是十五畫。
《龍鸾》的繁體字是「龍鸞」。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龍鸾》的古代寫法是「龍鸞」,沒有了現代簡化字中的橫、豎和撇,整體結構更加繁複。
1.那個花園裡盛開的花朵像龍鸾般美麗。
2.她穿着一襲龍鸾珠繡的華服,顯得格外高貴。
與《龍鸾》相關的組詞有:龍鳳、龍鳴、鳳舞、龍騰、鳳翥等。
與《龍鸾》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瑰麗、燦爛、絢麗、華彩。
與《龍鸾》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平凡、普通、平淡、尋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