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cal custom]∶地方風俗
(2) [vulgar]∶粗俗;不雅觀
(1).當地的習俗。《後漢書·窦融傳》:“累世在 河西 ,知其土俗。” 唐 韓愈 《唐故檢校尚書劉公墓志銘》:“再世宦北方,樂其土俗,遂著籍 太原 之 陽曲 。”《紅樓夢》第十九回:“ 寳玉 問他幾歲上京,路上見何景緻, 揚州 有何古迹,土俗民情如何。” 清 黃遵憲 《<山歌>序》:“土俗好為歌,男女贈答,頗有《子夜》《讀曲》遺意。”
(2).本地。《南史·孝義傳下·滕昙恭》:“年五歲,母 楊氏 患熱,思食寒瓜,土俗所不産。”
(3).指民間的、通俗的。 郭沫若 《走向人民文藝》:“留在下層的,成為了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土俗的東西。然而 中國 的一部分文藝發展史告訴我們,隻有這種土俗的東西才是文藝的本流。”
“土俗”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地方風俗
指特定地區的傳統習俗與文化,尤其與鄉土社會相關,涵蓋日常生活、節日慶典、民間藝術等。例如《後漢書》提到“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清代黃遵憲在《山歌》序中也以“土俗”描述民間歌謠的傳承。
粗俗或不雅
在部分語境中,該詞帶有貶義,形容事物缺乏文雅。例如《紅樓夢》中通過“土俗民情”對比地域文化差異,現代用法中也可指代通俗或市井風格。
土俗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既反映地域特色,也承載曆史記憶。例如老舍小說中通過“土俗器物”等比喻展現民俗風貌,而《二刻拍案驚奇》則以“土俗”解釋地方稱謂的由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後漢書》《南史》等文獻,或查閱民俗學相關研究。
土俗是形容人們的言行或習俗與地方特色相關的一種表現。它表示一種質樸、樸實無華以及與土地、鄉土文化相關的特點。
土俗的拆分部首為土和人,其中土部為四畫,人部為二畫。
土俗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土是指鄉村、農民、農業等與土地有關的事物,而俗則指平民百姓、民間習俗。兩者合并為土俗,表示與土地、鄉土文化相關的人、言行或習俗。
土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土俗」,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土俗的寫法為「圡冢」,這是根據古代漢字形态的變化進行的。
1. 這個地區的土俗文化非常豐富,吸引了許多遊客。
2. 在婚禮上,我們可以體驗到當地的土俗風情,感受到濃厚的鄉土氛圍。
1. 土家族:指中國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有獨特的語言和文化。
2. 俗語:指民間流傳的常用語,富有智慧和哲理。
3. 土産:指産自土地的各種農産品或特産。
鄉土、風土、民俗
文雅、高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