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康乂的意思、康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康乂的解釋

(1).安治。《書·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孔穎達 疏:“《釋詁》雲:康,安也;乂,治也。”《後漢書·順帝紀》:“儉以恤民,政緻康乂。” 明 宋濂 《故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緻仕吳公行狀》:“權奸自是而屏迹,政治自是而康乂。”

(2).指健康平安。 宋 蘇轍 《祭靈惠汪公文》:“自夏及秋,中間禱禳,神不厭瀆,卒保康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康乂(kāng yì)是古漢語中的合成詞,由“康”與“乂”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社會安定、治理有序、百姓和樂的狀态。以下從構詞、釋義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單字溯源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安也”,引申為安甯、豐足、健康。如《詩經·唐風》中“民今方殆,視天夢夢。既克有定,靡人弗勝。有皇上帝,伊誰雲憎?”鄭玄箋注“康,安也”。
    • 延伸義:在政治語境中多指國泰民安,如《尚書·康诰》“用康保民”,即通過善政使民衆安定。
  1. 乂(yì)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芟草也”,本指除草,後引申為治理、安定。如《尚書·堯典》“有能俾乂”,指有才能者治理天下。
    • 政治内涵:特指通過德政實現社會秩序,如《漢書·武五子傳》注“乂,治也”。

二、合成詞“康乂”的釋義

“康乂”屬同義複合詞,強調雙重安定狀态:

經典用例:

《尚書·康诰》:“用康乂民。”

孔穎達疏:“用此道安治民,使民安樂。”

此處“康乂”作動詞,意為通過德政使百姓安居樂業,體現儒家“仁政”思想。


三、文化意蘊

“康乂”凝結中國古代治國理想:


“康乂”是承載傳統政治哲學的重要詞彙,其内涵超越字面安定之意,更指向德治下的全面社會和諧。現代語境中雖罕用,但作為文化基因,仍見于“康甯”“保乂”等衍生詞中。


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2. 《尚書正義》(唐·孔穎達)
  3. 《宋書》(梁·沈約)
  4. 《字彙》(明·梅膺祚)

網絡擴展解釋

“康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安治
    指社會安定、治理有序的狀态。如《書·康诰》提到“惟民其康乂”,強調通過良好治理使百姓安甯。該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常見,如《後漢書》記載“政緻康乂”,意為政治達到安定。

  2. 健康平安
    形容個人身體安康、生活無憂。例如宋代蘇轍的祭文中用“卒保康乂”表達對健康平安的祈願,現代釋義也延續了這一含義。


二、使用場景

注:拼音為kāng yì(非中的“kānɡ kānɡ”),需注意與形近字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便郡徧聞成科瞋菌馳齡楚岸得樣兒點鼓電暈棺材瓤子黑彜紅棉華勝麾叱回升嘉糧江隩奸猾椒房蘭室進擣金法精麗勁捷九參菊醴靠色叩見悃質老聩類木行星連職漏粉旅遊帽緑篠漫狂茅縮明天曆覓取謎言謎語拏空鳥人評駁屏遮頗采遷土跧伏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桑落燒紙錢省得世故隨鄉入鄉縮衣節食媮食圖樣葦绡蚊蟻先銘徙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