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赈的意思、發赈的詳細解釋
發赈的解釋
發倉救濟。《清會典·戶部·尚書侍郎職掌七》:“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備祲,二曰除孽,三曰救災,四曰發賑。”
詞語分解
- 發的解釋 發 (發) ā 交付,送出:分發。發放。發行(批發)。 放,射:發射。百發百中。煥發。 表達,闡述:發表。發凡(陳述某一學科或一本書的要旨)。闡發。 散開,分散:發散。 開展,張大,擴大:發展。發揚。
- 赈的解釋 赈 (賑) è 救濟:赈濟。赈災。赈捐。赈恤。以工代赈。放赈。 富裕:“邑居隱(殷)赈”。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發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
基本釋義
“發赈”指開倉放糧以救濟災民,多用于描述政府或官方機構在災荒時期采取的救災措施。例如《清會典》中記載:“凡荒政十有二……四曰發賑”,明确将其列為官方救災政策之一。
-
詞源與曆史背景
該詞源自古代中國的災荒應對制度,“發”指發放,“赈”即救濟。曆史上,政府常通過開倉發放糧食、物資來緩解災情,如清代文獻中多次提及“發赈”作為荒政的核心措施。
-
使用場景
- 官方救災:特指政府組織的救濟行動,如“開倉赈饑”“以工代赈”等。
- 廣義慈善:部分語境中也可引申為富人慷慨解囊、救助貧困群體的善舉。
-
相關詞語
-
補充說明
需注意“發赈”與普通慈善行為的區别,其核心在于系統性、官方性的救濟行動,而非個人零星施舍。例如,清代災荒時,地方官員若貪墨赈災糧,會導緻“發赈收效不佳”。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荒政制度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清會典》等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發赈(fā zhèn)這個詞源于中文,是一個多音字。它由“發”和“赈”兩個字組成。
“發”是指給予、救濟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發”,包含了6個筆畫。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發」。
“赈”是指幫助、救濟、資助等。它的拆分部首是“赈”,包含了10個筆畫。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賑」。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發”一字的古體寫法是「」,它是由一個人的發際線形狀構成的,意味着給予和支援。而“赈”這個字在古代是用來表示救濟困難的人,它的古體寫法是「」,由兩個手向上拿着饋贈物品的形狀構成。
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例如,我們可以用“發赈”來描述一個人給予需要幫助的人一些救濟和資助。例如,我們可以說:“他經常發赈貧困地區的兒童,幫助他們獲得教育和食物。”
另外,與“發赈”相近義的詞彙還有“救助”、“濟困”等。這些詞都指的是給予幫助、救濟困難的意思。相反地,與“發赈”相反義的詞彙可以是“不聞不問”、“漠不關心”等,它們表示對别人的困難冷漠無情。
總結起來,“發赈”是一個含有善意和救助意義的詞彙,它代表了一種樂于助人、關心他人困難的精神。我們應該積極地發揚發赈的精神,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支持和救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