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合食的意思、合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合食的解釋

(1).猶合祭。《公羊傳·文公二年》:“其合祭奈何?毀廟之主,陳於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大祖。”《新唐書·禮樂志三》:“禘、祫,大祭也。祫以昭穆合食於太祖。” 宋 曾鞏 《為人後議》:“夫所謂收族者,記稱與族人合食,序以昭穆,别以禮義之類。”參見“ 合祭 ”。

(2).同炊。謂不分家。 漢 焦贛 《易林·睽之姤》:“二人同室,兄弟合食,和樂相好,各得所欲。” 明 宋濂 《鄭都事墓志銘》:“其家自 宋 南渡初即合食為義門,迄今已歷十世。”

(3).同時受享幾處食邑。 晉 袁宏 《後漢紀·桓帝紀》:“ 冀 合食四縣,賞賜皆如 霍光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合食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展開:

  1. 共同進餐

    指多人共享食物的行為,常見于家庭或團體場景。例如《禮記·内則》中記載“父子皆異宮,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從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合食于燕寝”,描述家族成員共同用餐的情景。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強調飲食文化的共享性,如“節日期間,全家合食團圓飯”。

  2. 祭祀禮儀

    古代宗法制度中,合食特指将多位祖先神主合并供奉的祭祀形式。《宋史·禮志》提到“祫祭以冬十月,合食于太廟”,指代帝王将曆代先祖集中祭祀的儀式。此用法突顯古代禮制中對血緣延續的重視。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中國古代禮儀辭典》(中華書局,2014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合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種含義,不同語境下釋義有所差異:

  1. 合祭(祭祀儀式)
    指将祖先或神主的牌位集中在大祖廟中共同祭祀。例如《公羊傳·文公二年》記載:“毀廟之主,陳於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大祖。”。宋代曾鞏的《為人後議》也提到“與族人合食”,即通過祭祀活動凝聚宗族。

  2. 同炊(家族共居)
    表示家族成員共同生活、不分家的狀态。漢代焦贛的《易林·睽之姤》描述:“兄弟合食,和樂相好”,明代宋濂《鄭都事墓志銘》記載某家族自南宋起“合食為義門”,延續十世未分家。

  3. 共享食邑(古代封賞制度)
    指受封者同時享有多個封地的賦稅收益。如《後漢紀·桓帝紀》提到權臣梁冀“合食四縣”,即同時受享四縣食邑,類比漢代霍光的待遇。

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代禮儀制度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尤其是涉及祭祀、家族制度或封賞時,需注意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白鄧鄧卑虒奔星标記布帛槽口柴汝官哥出母春樹暮雲蹈利大書特書彫世踧踧訛異發射極耦合邏輯集成電路鳳枭同巢風音阜財浮侈賀知章互斥諱惡糊口佳辰将衞謇切剪筒驕妒狡競蛟穴介心進啖敬故巾卷幾社空院駃馬袴襪留顔落葉闊葉林妙肖耦語評論家千金笑青篠箔榮伍肉杌瑞颠喪失山雉帥長熟慮順口夙志頭回土社晚谷小沙彌西班牙膝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