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聲的意思、寄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聲的解釋

托人傳話。《漢書·趙廣漢傳》:“ 界上 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緻問?” 晉 陶潛 《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詩:“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一:“ 黨項羌 掠 回鶻 貢物, 遵誨 寄聲誚讓之, 羌 懼,即遣使謝,歸其所掠。” 清 支機生 《珠江名花小傳》卷三:“屢託人寄聲邀予,因事冗未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托人傳話或指代傳遞信息”,常見于古代詩文與書信語境。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層次解析其詳細釋義與用法:


一、本義解析

  1. 托人傳話

    指通過他人代為轉達口信或消息。

    例證:

    陶淵明《九日閑居》詩:“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栖遲固多娛,寄聲愈索居。”

    (此處“寄聲”指向遠方傳遞思念之情)

  2. 借指傳遞信息

    引申為通過書信、詩詞等媒介傳達心意。

    例證:

    蘇轼《寄黎眉州》詩:“且待淵明賦歸去,共将詩酒趁流年。寄聲月下滄浪客,何日扁舟入剡川?”

    (以“寄聲”表達對友人的邀約之意)


二、引申義與文學意象

  1. 象征性溝通

    在古典詩詞中常承載超越物理距離的情感聯結,如思念、問候或人生感慨。

    例證:

    陸遊《長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鲸……寄聲玉關行人道,未央殿裡第一聲。”

    (借“寄聲”抒發壯志未酬的悲慨)

  2. 隱晦表達

    因古代通信不便,“寄聲”暗含信息傳遞的不确定性與期盼。

    例證:

    《樂府詩集·子夜歌》:“寄聲浮雲往,謝爾長相憶。”

    (以浮雲為喻,凸顯音訊難通的無奈)


三、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寄聲”多用于文學創作、曆史研究或仿古語境,日常口語已罕見。其價值主要體現在:


權威參考來源

釋義綜合引自以下漢語研究工具書: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 中華書局
  3.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注:因古籍釋義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權威出版物名稱,讀者可查閱實體書或學術數據庫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寄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ì shēng,主要含義為托人傳話或傳遞問候。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通過書信或口信的方式向他人傳遞消息、思念或問候。這一行為常見于親友分離或遠行時,強調情感傳遞的紐帶作用。

  2. 出處與例句

    • 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現,如《漢書·趙廣漢傳》記載:“界上亭長寄聲謝我,何以不為緻問?”
    • 晉代陶潛《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詩:“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
    • 清代陳曾壽詞句:“懸榻經年虛望眼,寄聲幾度損吟魂。”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與親友分離的情境,如遊子思鄉、友人遠行等,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例如:“寄聲月姊,借我玉鑒此中看。”(出自宋代張孝祥詞)

  4. 延伸意義
    除字面含義外,也隱含對溝通不便的感慨,如“寄聲暗室虧心者,莫道天公鑒不清”(勸誡人勿存僥幸心理)。

  5. 現代用法
    如今“寄聲”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表達,口語中較少使用,可類比“傳話”“代問”等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百圾碎拔心草本奏伯俞泣杖暢爽潮雞弛刑丹薄殿罰點紙畫字抵近攻擊餓虎見羊俄頃放鞚奉命惟謹釜钺戆鈍高資蛤蚧噷喝禾穎後曹後項滑稽黃台吉桓友火上弄冬淩憍盈解謿精邃計算中心蹶張士款伏樂鄉糧盡援絕連娉劣迹厘稅履真面沒羅末了暖吹纰盭馮河秦海山鄙燒飯神差鬼遣霜露之辰肆業土階茅茨外患卧治吳人香滲滲弦朔曉鼓嚣聲遐異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