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禮的意思、五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禮的解釋

(1).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朝聘之禮。《書·臯陶谟》:“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孔 傳:“天次秩有禮,當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禮以接之,使有常。” 王引之 《經義述聞·尚書上》:“所謂五禮者,正謂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禮也。”

(2).古代的五種禮制。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周禮·春官·小宗伯》:“掌五禮之禁令與其用等。”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雲:“五禮,吉、兇、軍、賓、嘉。”《隋書·禮儀志一》:“以吉禮敬鬼神,以兇禮哀邦國,以賓禮親賓客,以軍禮誅不虔,以嘉禮合姻好,謂之五禮。” 宋 蘇轼 《隆祐宮設慶宮醮青詞》:“介萬壽之無疆,錫五禮之純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禮"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總綱,最早系統記載于儒家經典《周禮·春官·大宗伯》,将紛繁複雜的禮儀規範歸納為五大類别,用以維系社會秩序與人倫關系。其具體内涵如下:

一、吉禮

指祭祀之禮,是古人溝通神明、祈求福佑的核心儀式。主要對象包括天神(如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地祇(如社稷、五嶽、四渎)以及人鬼(祖先)。《周禮·春官》載"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強調其"敬天法祖"的宗教性與政治性功能。祭祀活動需嚴格遵循等級、時節與儀軌,體現"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傳統觀念。

二、兇禮

用于哀憫不幸、撫恤災患的禮儀,涵蓋喪葬、災荒、戰敗、疫病等場景。《周禮》稱"以兇禮哀邦國之憂",具體包括喪禮(哀悼亡者)、荒禮(應對饑馑)、吊禮(慰問災禍)、禬禮(援助戰亂)、恤禮(體恤憂患)五類。其核心在于通過規範化的儀式表達哀思,凝聚社會互助力量,如《禮記·檀弓》所述"喪禮,哀戚之至也"。

三、軍禮

與軍事活動相關的禮儀制度,用以"同邦國"(協調諸侯)、震懾不臣。《周禮》細分大師之禮(征伐)、大均之禮(賦役調配)、大田之禮(狩獵演武)、大役之禮(營建勞役)、大封之禮(勘定疆界)。如《司馬法》強調"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體現軍事行動的紀律性與儀式感,田獵活動(如周代"春蒐冬狩")兼具訓練與禮儀性質。

四、賓禮

規範邦國交往與賓客接待的禮儀,旨在"親邦國"。《周禮》包括朝觐(諸侯見天子)、會同(天子會諸侯)、聘問(使節往來)、宴享(款待賓客)等。例如《儀禮·聘禮》詳細記載了使者受命、饋贈、辭行等環節,通過揖讓周旋的儀節彰顯尊卑有序、睦鄰友好的外交倫理。

五、嘉禮

用于人際歡慶活動的禮儀,主要功能為"親萬民"。内容最為龐雜,包括飲食之禮(宴飲規範)、婚冠之禮(成人及婚禮)、賓射之禮(射箭競技)、飨燕之禮(宴會)、脤膰之禮(祭肉分配)、賀慶之禮(吉慶緻賀)等。《禮記·昏義》指出"昏禮者,将合二姓之好",強調其促進社會聯結的作用,如冠禮象征成人責任,婚禮維系宗法傳承。


權威參考來源:

  1.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系統闡釋五禮分類及功能。
  2. 《儀禮》(上海古籍出版社)詳載賓禮、嘉禮的具體儀程。
  3. 《禮記·祭統》(國學網)解析吉禮的文化内涵。
  4. 楊天宇《周禮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對五禮制度有現代語譯與考釋。
  5.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五禮的實踐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五禮”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核心分類體系,最早見于《周禮》,主要用于規範社會各層面的禮儀活動。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基本定義

  1. 狹義解釋: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朝聘之禮()。
  2. 廣義解釋:西周時期确立的五大禮儀類别,即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成為後世禮儀制度的基礎()。

二、五禮的詳細分類

1.吉禮(祭祀之禮)

2.嘉禮(喜慶之禮)

3.賓禮(交往之禮)

4.軍禮(軍事之禮)

5.兇禮(哀憫之禮)


三、曆史演變


四、文化意義

五禮體系體現了中國古代“敬天法祖”“以禮治國”的思想,涵蓋宗教、政治、軍事、社會交往等全方位生活場景,是中華“禮儀之邦”的重要标志()。

别人正在浏覽...

抱認畀矜敞快鈔騎丞輔伧攘沖繁船體賜席單席打野呵登科甲地闆跌跤定見都撚子杜門費猜弓鞵鶴巢雲合浦烘的還源胡蜨混沌不分家給人足箋藤金奴銀婢蹻騰拘禮兩梁吏術流瘠鸬鹚笑淪晦密記缪戾末大難義鮎魚緣竹竿破關耆耉青水芰蹊桃權谞仁王如化散親山背市兩矢日恃勇輕敵手不釋卷耍猴兒台駕瓦斯穩打穩紮象隊像季箱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