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無人居住;不能居住。《孔叢子·雜訓》:“毀不居之室以賜窮民,奪嬖寵之祿以振困匱。”《漢書·嚴助傳》:“以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煩中國。” 顔師古 注:“地不可居。”
(2).不停留。《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民氣解惰,師興不居。” 鄭玄 注:“不居,象風行不休止也。” 漢 孔融 《論盛孝章書》:“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宋 蘇轼 《答任師中家漢公》:“歲月曾幾何,耆老逝不居。” 朱自清 《兒女》:“在這件事上,我現在毫不能有一定的主意;特别是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知道将來怎樣?”
(3).不占有。《老子》:“功成而不居。”不居,一本作“弗居”。
“不居”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為詳細解釋:
不停留
指時間流逝或事物不固定于某處。如《禮記·月令》注:“不居,象風行不休止也。”。孔融《論盛孝章書》中“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即用此義。
不占有/不居功
強調不占有功名或資源。《老子》有“功成而不居”(一作“弗居”)。班固《幽通賦》“物有欲而不居”亦體現此意。
無人居住或不宜居住
描述地理或建築的荒蕪狀态。如《漢書·嚴助傳》“不居之地,不牧之民”,《孔叢子》提及“毀不居之室以賜窮民”。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老子》《禮記》等典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