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樹的意思、梵樹的詳細解釋
梵樹的解釋
指菩提樹。原産 印度 ,故稱。 唐 李群玉 《法性寺六祖戒壇》詩:“天香開茉莉,梵樹落菩提。”
詞語分解
- 梵的解釋 梵 à 關于古代印度的:梵語(印度古代的一種語言)。梵文(印度古代的文字)。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樹的解釋 樹 (樹) ù 木本植物的通稱:樹木。樹林。樹大根深(喻勢力大,根基牢固)。 種植,培育:樹藝(“藝”,種植)。樹荊棘得刺,樹桃李得蔭。 立,建立:樹立。樹敵。 量詞,相當于“株”、“棵”:一樹梅花。
專業解析
梵樹是漢語中具有宗教文化意蘊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梵樹專指佛教聖樹菩提樹(Ficus religiosa)。《一切經音義》記載:"梵語bodhi-druma,譯為道樹、覺樹,即菩提樹也。"該樹種因釋迦牟尼在其下證悟成佛而被賦予神聖屬性,梵語"bodhi"(覺悟)與漢語"梵"(清淨)相結合,形成特定宗教符號。
二、語義擴展
- 佛教象征:指代修行者證悟的場所,《大唐西域記》載:"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佛坐其下成等正覺,謂之菩提樹,梵語通稱梵樹"(《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
- 清淨意象:取"梵"字清淨義,《成唯識論述記》雲:"梵者清淨,樹表法幢",喻指佛法如樹蔭庇衆生
三、文化衍生
- 文學意象:王維《過乘如禅師蕭居士嵩丘蘭若》"行踏空林落葉聲,梵樹玲珑殿閣明",将自然景物與宗教意境相融
- 建築符號:唐宋寺院多植菩提樹,敦煌壁畫第217窟《觀無量壽經變》繪有梵樹與七寶池組合的淨土圖景(《敦煌石窟全集·建築畫卷》)
該詞現代多用于宗教文獻及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在《漢語宗教語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中被列為佛教漢語專有名詞。
網絡擴展解釋
“梵樹”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梵樹指菩提樹,原産印度,因佛教文化背景得名。該詞源自佛陀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典故。
二、文化象征
- 佛教意義
梵樹象征清淨、莊嚴與覺悟,與佛教修行中的“無上正等正覺”直接關聯,常被引申為高尚品質或人物的代稱。
- 文學意象
唐代詩人李群玉在《法性寺六祖戒壇》中寫道:“天香開茉莉,梵樹落菩提”,以梵樹營造出空靈超脫的意境。
三、字詞解析
- “梵”:音譯自梵語,意為寂靜、高淨,常見于佛教術語(如“梵刹”“梵音”)。
- “樹”:本指木本植物,亦有“樹立德行”的抽象含義,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宗教、文學語境,強調精神層面的純淨與崇高,如描述高僧大德或比喻堅貞品格。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島八八席百濮百祀柏舟八輪船八神庳陋不入虎穴疇墅跌跌爬爬碇鐵恩東迩後工雀怪恨關連龜卦滾杠國正海港解紐進道若退浄麗靜難抉門遽淹遽遙塊然劻救枯寒郎公兩截門蘆花録音機慢走冒尖戶乃郎納麓男服濃濁盤根究底龐鴻輕楛瓊田草氣丕丕趨媚阮元瑜儒林丈人聖胤胎諱騰地天台山陀隧托喻萬般惟精惟一遐服曏日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