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瑀 ,字 元瑜 。為 曹操 掌記室,善軍國書檄。後因以喻指執掌文書的官員。 唐 杜甫 《送蔡希魯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詩:“因君問消息,好在 阮元瑜 。” 唐 白居易 《醉送李協律赴湖南辟命因寄沉八中丞》詩:“不羨君官羨君幕,幕中收得 阮元瑜 。”
“阮元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曆史人物指代
阮瑀(字元瑜),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文學家,為曹操掌記室,擅長撰寫軍國文書(如檄文),後成為“執掌文書的官員”的代稱。例如杜甫《送蔡希魯都尉還隴右因寄高三十五書記》中“好在阮元瑜”,即以“阮元瑜”比喻高適的書記官身份。
文學與曆史典故
在唐詩中常被用作幕僚或文職官員的象征。例如白居易《醉送李協律赴湖南辟命因寄沉八中丞》中“幕中收得阮元瑜”,暗指李協律的幕僚才能。
部分文獻(如)提到“阮元瑜”是阮籍(東漢文學家)與琴師元瑜的合稱,意指才華出衆者。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主流觀點仍以“阮瑀”為核心釋義。
“阮元瑜”主要用于代指文職官員或幕僚,源自三國時期阮瑀的職位與文才。在古典詩詞中多用于稱頌他人的文書能力或身份,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全唐詩》相關注釋。
阮元瑜(ruǎn yuán yú)是一個姓和名的組合,姓為阮,名為元瑜。下面将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阮字的拆分部首為阜,阜字是其他複雜漢字的部首之一;元字的拆分部首為二,代表數字2。阮字的總筆畫為8,元字的總筆畫為4。
阮姓源自中國古代,是中國百家姓之一,在中國人口中比較常見。在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等地,一般使用簡體字寫作“阮”。而在台灣、香港和澳門等地,常使用繁體字寫作“阮”。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阮字的寫法略有不同。首先,阮字的部首并非阜,而是門。其次,阮字的結構稍有變化,第二個部分為“員”,而非現代“元”字的兩個交叉橫。最後,古時候漢字寫法中的阮字的筆畫數為12。
阮元瑜是一位優秀的學生。
阮家、阮姓、阮文化、元瑜、元氣、元旦
阮元瑜的近義詞是 阮媛瑜
阮元瑜的反義詞是 張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