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酥油點的燈。《法苑珠林》卷二五:“燒種種名香,供養形像,并然八支酥燈。” 元 薩都剌 《上京雜詠》之五:“院院翻經有咒僧,垂簾白晝點酥燈。” 明 高啟 《月支王頭飲器歌》:“琵琶聲中鬼語雜,酥燈照夜風凄凄。”
“酥燈”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
酥燈(sū dēng)指用酥油點燃的燈,主要用于古代宗教或宮廷場景。酥油是從牛奶或羊奶中提煉的油脂,燃燒時火光柔和且耐久。例如:
部分文獻(如)提到“酥燈”被用作成語,比喻事物或生命接近終結的狀态,形容“火光搖曳、即将熄滅”的意象。但這種用法在其他權威資料中未明确提及,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引申。
多見于佛教典籍、詩詞及曆史記載,如明代高啟的詩句“酥燈照夜風凄凄”,烘托肅穆氛圍。
“酥燈”的核心含義為酥油制成的燈,常見于宗教與文學場景。若需将其視為成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比喻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法苑珠林》《上京雜詠》等原文。
《酥燈》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夜晚的燈光微弱而昏暗。
成語《酥燈》的拆分部首為酉和火,總計8個筆畫。
《酥燈》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寺廟佛事活動。在佛教寺院中,夜晚經常會點燃一種特殊的蠟燭,稱為“酥燈”。它的特點是火光微弱,并且發出很多酥油煙,照不亮周圍的環境。
《酥燈》的繁體字為「酥燈」。
在古代,酥燈的寫法有時會稍有變化,比如将酥字的上面部分寫得更加複雜,象征着酥狀物質的柔軟和蓬松狀。不過,現代常見的寫法還是使用簡化的形式。
他點起了一盞酥燈,屋内頓時變得昏暗而安靜。
酥肉、酥餅、酥皮、酥脆
微暗、昏黃、朦胧
明亮、熾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