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禍到臨頭,求救無及。《三國志·魏志·董卓傳》“ 卓 遂将其衆,迎帝于 北芒 ,還宮”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引《典略》:“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明 馮夢龍 《智囊補·明智·黃權》:“初, 劉璋 遣人迎 先主 ,主簿 黃權 怒而言曰:‘厝火積薪,其勢必焚;及溺呼船,悔将無及。’”
“及溺呼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核心意義
比喻災禍已經臨頭才呼救,但為時已晚,難以補救。強調對問題的預見和防範的重要性,而非事後倉促應對。
字面拆解
最早記載
出自《三國志·魏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典略》:“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潰癰雖痛,勝于養肉。及溺呼船,悔之無及。”
此處以“滅火去薪”與“及溺呼船”對比,強調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後世引用
明代馮夢龍在《智囊補·明智·黃權》中舉例:“厝火積薪,其勢必焚;及溺呼船,悔将無及。”,進一步強化成語的警示意義。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因拖延或疏忽導緻無法挽回的局面。
例句:
“若不及早改革,終将及溺呼船,徒留遺憾。”
感情色彩
含貶義,暗含批評當事人缺乏預見性或行動遲緩。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及溺呼船”不僅是一個描述危機應對的成語,更蘊含深刻的處世哲理。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或馮夢龍著作。
《及溺呼船》是一個成語,意為即将沉溺的人呼叫救船。它形容一個人在陷入困境或面臨危險之時,請求外界援助。
《及溺呼船》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根據筆畫和部首,拆分如下:
這個成語的來源來自于《論語·先進》一篇。文章中說到孔子的弟子顔回,每次見到孔子後都受到他的激勵和教誨,深受啟發。後來,顔回逐漸脫離了孔子的教誨,陷入了沉溺的境地。當時,人們用“及溺呼船”這個比喻來形容顔回即将沉溺的狀态。
《及溺呼船》的繁體形式為《及溺呼船》。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1. 在困境中時刻記得呼喊救援,這樣才能及時呼船。
2. 當你陷入危險時,要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困境并及時尋求幫助,别等到及溺呼船的時候才後悔莫及。
1. 及時:表示迅速、立即。
2. 溺水:表示因進入水中而陷入危險的狀态。
3. 呼叫:表示大聲呼喊,請求别人的幫助。
4. 救船:表示拯救正在遇險的船隻。
及早求援、嘗試尋找幫助
獨自承受、自以為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