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寒冬時節。 唐 皇甫冉 《送令狐明府》詩:“行當臘候晚,共惜歲陰殘。” 前蜀 韋莊 《颍陽縣》詩:“樹老風聲壯,山高臘候濃。” 宋 蘇舜欽 《依韻和王景章見寄》:“歲律峥嶸臘候深,一天風雪卷愁陰。”
“臘候”是一個漢語複合詞,主要用于古代詩文或文獻中,其含義可結合字義和文獻用例進行解析:
唐代詩文:
皇甫冉《送令狐明府》中“行當臘候晚,共惜歲陰殘”,描繪臘月将盡、歲末嚴寒的意境。
韋莊《颍陽縣》的“山高臘候濃”,則通過“臘候”強化冬日山間凜冽的氛圍。
宋代作品:
蘇舜欽《依韻和王景章見寄》提到“歲律峥嶸臘候深”,形容臘月氣候的嚴酷和時間的漫長。
“臘候”是古漢語中對寒冬時節的雅稱,尤其側重農曆十二月的氣候特征。其使用範圍較窄,多見于唐宋詩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全唐詩》《蘇舜欽集》等文獻中的原句。
臘候(là hòu)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臘”和“候”兩個字組成。
“臘”字的部首是肉,它的筆畫數為13;“候”字的部首是人,它的筆畫數為10。
“臘候”源于古代漢語,意為臘月時的氣候和風俗。臘月是農曆的最後一個月份,在中國傳統上有很多習俗和節日,如臘八節、元宵節等。
“臘候”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臘候」。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臘候的寫法可能會稍有變化,但字義基本相同。
1. 這個臘候天真是冷得讓人打哆嗦。
2. 春節期間,各地的臘候風俗各異,非常有特色。
臘八、臘月、臘肉、臘酒等。
臘季、冬季。
春季、夏季、秋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