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臘候的意思、臘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臘候的解釋

猶言寒冬時節。 唐 皇甫冉 《送令狐明府》詩:“行當臘候晚,共惜歲陰殘。” 前蜀 韋莊 《颍陽縣》詩:“樹老風聲壯,山高臘候濃。” 宋 蘇舜欽 《依韻和王景章見寄》:“歲律峥嶸臘候深,一天風雪卷愁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臘候"是一個漢語複合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指代寒冬時節或臘月前後的氣候特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1. 臘(臘)

    • 本義指古代歲末祭祀衆神的儀式,後引申為農曆十二月(臘月)。《說文解字》注:“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
    • 在時間上特指歲末寒冷季節,如《禮記·月令》載:“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
    •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103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指氣候、時節、物候變化。《廣韻》釋:“候,伺望也”,引申為季節特征。如“氣候”“節候”均強調時間與自然現象的關聯。
    •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152頁)。

二、複合詞釋義


三、權威典籍與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收錄“臘候”詞條,釋義為:“寒冬的季節。”

    引用參考:《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2. 《辭海》(第七版)

    在“臘”字條目下注解:“臘月的氣候。如‘臘候餘寒’。”

    引用參考:《辭海》網絡版(官方平台)。

  3. 古籍用例

    • 《周禮·天官·淩人》鄭玄注:“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以納于淩室,備臘候之用。” 描述藏冰以備寒冬之需。
    • 來源:《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臘候”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特定方言表述。其核心含義仍圍繞歲末嚴寒氣候,偶見于詩詞創作或地域性氣象描述中。


“臘候”是漢語中承載農耕文明時間觀的典型詞彙,精準指向農曆年末的寒冷時節。其釋義根植于古代祭祀文化(臘)與物候觀察(候),并在曆代文獻中形成穩定語義,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時間表述的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臘候”是一個漢語複合詞,主要用于古代詩文或文獻中,其含義可結合字義和文獻用例進行解析:

基本釋義


文獻引證與用法

  1. 唐代詩文:
    皇甫冉《送令狐明府》中“行當臘候晚,共惜歲陰殘”,描繪臘月将盡、歲末嚴寒的意境。
    韋莊《颍陽縣》的“山高臘候濃”,則通過“臘候”強化冬日山間凜冽的氛圍。

  2. 宋代作品:
    蘇舜欽《依韻和王景章見寄》提到“歲律峥嶸臘候深”,形容臘月氣候的嚴酷和時間的漫長。


結構分析


“臘候”是古漢語中對寒冬時節的雅稱,尤其側重農曆十二月的氣候特征。其使用範圍較窄,多見于唐宋詩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全唐詩》《蘇舜欽集》等文獻中的原句。

别人正在浏覽...

材物差操長陵尺瑜寸瑕蟲蟲垂天打哄禱告地方戲獨奏恩東鳳轸負失腹書歌梁共同狗民國觀俗挂錢黃菠羅胡七雜八交懽看清坷坎叩心狂呓款語籃脅緑雲毛愣民公跑堂兒的遷善改過錢署橋尾耆德青童神挼搓三少塞責上孰神丘兟兟稅賦説媒拉縴四人傑松梅丸素賞堂馔貪枉停務通濟桐馬投籃讬音萬端微微了了猥璅小婢子懈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