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集、聽取。《國語·晉語六》:“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市,辨祆祥於謡,考百事於朝,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 韋昭 注:“風,采也。臚,傳也。采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
(2).由傳聞而得知的消息。《宋書·臧質傳》:“臣誠庸懦,奉教前朝,雖恧《緇衣》好賢之美,敢希《巷伯》惡惡之情,固已藉風聽而宵憤,撫短策而馳念。”《魏書·廣陵王羽傳》:“然五局所司,專主刑獄,比聞諸風聽,多論五局不精。” 章炳麟 《與人論文書》:“其下或及神怪,時有目覩,不乃得之風聽,而不刻意構畫其事。”
“風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收集、聽取
指主動采集信息或聽取意見,常見于古代政治語境。例如《國語·晉語六》記載,古代君王通過“風聽胪言于市”的方式收集市井傳言,以辨善惡。
由傳聞得知的消息
強調通過間接渠道獲取信息,如《宋書·臧質傳》中“藉風聽而宵憤”,即通過傳聞引發情緒。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具體文獻,可參考《國語》及《宋書》相關章節。
《風聽》是一個具有多種含義的詞彙,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理解。這個詞常被用來形容人們敏銳、細緻地聽取和觀察周圍的風聲、聲音、動靜和氣氛。
《風聽》這個詞的部首是風(飚),總共有11個筆畫。
《風聽》最早起源于中國文化,是漢語詞彙的一部分。在繁體字中,《風聽》的寫法為「風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風聽的寫法略有不同。風字寫作「風」,而聽字寫作「聽」。
1. 他靜靜地坐在窗前,風聽着外面的雨聲。
2. 小明風聽着老師的講話,在課堂上專心緻志。
風聽可以作為詞組的一部分,例如:
1. 風聽雨聲:形容靜靜地傾聽雨聲。
2. 風聽草動:形容敏銳地察覺到周圍的微小變化。
3. 風聽人語:用來形容傾聽人們的談話和對話。
1. 聆聽:表示仔細傾聽、觀察動靜和聲音。
2. 傾聽:指專注地傾聽、留意他人的言語聲音。
1. 忽略:表示沒有注意到、忽視了某個聲音或者動靜。
2. 無視:指故意對某個聲音或者動靜不予理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