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收集、聽取。《國語·晉語六》:“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市,辨祆祥於謡,考百事於朝,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 韋昭 注:“風,采也。臚,傳也。采聽商旅所傳善惡之言。”
(2).由傳聞而得知的消息。《宋書·臧質傳》:“臣誠庸懦,奉教前朝,雖恧《緇衣》好賢之美,敢希《巷伯》惡惡之情,固已藉風聽而宵憤,撫短策而馳念。”《魏書·廣陵王羽傳》:“然五局所司,專主刑獄,比聞諸風聽,多論五局不精。” 章炳麟 《與人論文書》:“其下或及神怪,時有目覩,不乃得之風聽,而不刻意構畫其事。”
風聽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多方探聽以收集信息,尤其用于政治或軍事場景中的情報搜集。以下是具體解析:
本義
指廣泛聽取各方言論以考察民情或敵情。
《漢語大詞典》 釋為:“謂收集、聽取信息”,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載:“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時使而風聽”,此處強調統治者需通過聽聞民情來調整政策。
引申用法
可指代使臣外出考察民風的行為。如《周禮·秋官》中“行夫”一職的職責包含“掌邦國傳遞小事……風聽胪言于市”,即通過市井言論收集情報。
“風聽”源于古代“采風”制度(“風”指民謠民俗),是統治者了解民意的途徑。其構詞法為“風”(象征傳播)+“聽”(接收),體現動态的信息交互過程。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與“納谏”“監察”相關聯,如《漢書》中“遣使風聽”的記載。
“風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收集、聽取
指主動采集信息或聽取意見,常見于古代政治語境。例如《國語·晉語六》記載,古代君王通過“風聽胪言于市”的方式收集市井傳言,以辨善惡。
由傳聞得知的消息
強調通過間接渠道獲取信息,如《宋書·臧質傳》中“藉風聽而宵憤”,即通過傳聞引發情緒。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具體文獻,可參考《國語》及《宋書》相關章節。
傲俗柏露被告人餅拓筆桶餔飼操調敕勒歌崇班垂簾聽決存息撮捧搭截題鼎胡鈍刀子割肉法歌福不重至,禍必重來浮辭還贈紅燙燙畫知禍中有福僭上今代捐本逐末橘頌科折李漁謾與眉心弭變密令鳴駞民瘼末春拈花一笑矉頞馮河蚍衃鋪買遷安騎兩頭馬青宮清激濡化乳獸識變世裡推剝脫帽嵬峩穩疾穩住架烏龍汙佞無止境下旅廂紅旗小本經營諧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