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時代征收賦稅,實行權宜折變之法,許以物折物、以物折錢或以錢折物,稱為“科折”。 宋 葉適 《朝議大夫知處州蔣公墓志銘》:“夏絹和買,已非正賦,復有軍衣和買;糯米科折,止為省務,復有覆紐價錢。”《宋史·食貨志上二》:“﹝ 紹興 三十年﹞五月,詔:‘ 溫 、 台 、 處 、 徽 不通水路,其二稅物帛,許依折法以銀折輸,數外妄有科折,計贓定罪。’”《續資治通鑒·宋甯宗嘉定四年》:“夏四月,甲申,禁 福建 、兩 浙 州縣科折鹽酒。”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的釋義,“科折”是唐宋時期賦稅征收中的一種折變制度,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基本定義
科折亦稱“折納”,指官府在征收賦稅時,允許将原定征收物(如糧食、布帛等)按一定比例折算為其他物品或錢币,分為三種形式:
實施背景
該制度最初作為權宜之計,用于應對物價波動或物資短缺。例如,唐代陸贽曾提到,原本納稅需交絹一匹,後因市場價格變化,改為折合錢币繳納。
文獻例證
曆史意義
科折體現了古代財稅制度的靈活性,但也因地方官吏濫用導緻民衆負擔加重,成為宋代賦稅改革的争議焦點之一。
注:需注意部分網頁(如)将“科折”誤釋為“通過學問解決問題”,此為混淆不同詞語的釋義,實際與賦稅制度無關。
科折是一個漢字詞彙,拆分為“禾”和“斤”兩個部首。它由7畫組成,其中“禾”部首有3畫,表示稻谷;“斤”的部首有4畫,表示斧頭。科折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
在繁體字中,“科折”字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科折的“禾”字部分是一個橫折曲線,表示稻谷彎曲的形态;而“斤”字部分是3個豎直的小斧頭,表示斧頭的形态。經過時間的演變,這些字形逐漸簡化為現在的形态。
以下是科折這個詞在句子中的例句:
與“科折”相關的組詞有“科學”、“折疊”等。近義詞有“整理”、“整合”,反義詞有“分散”、“雜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