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末。指農曆三月。 漢 崔駰 《大将軍臨洛觀賦》:“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三月季春,亦曰暮春、末春、晚春。”
關于“末春”的詳細解釋如下:
“末春”指春季的最後階段,即農曆三月,又稱“暮春”“晚春”。這一概念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如崔駰《大将軍臨洛觀賦》中“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南朝梁元帝《纂要》也提到“三月季春,亦曰暮春、末春、晚春”。
時間範圍
末春對應公曆4月至5月初,是春夏交替的過渡期,氣候轉暖、植物生長旺盛,古人常用以描述農耕或自然景象變化。
引申意義
現代語境中,“末春”可比喻事物接近尾聲的階段,如項目、事件或人生階段的收尾期。
“紅梅落盡,桃李初綻,末春的風已帶着幾分初夏的暖意。”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完整内容。
《末春》是一個詞組,指的是春天即将結束、進入夏天的最後階段。這個詞常用于描述春天的末尾階段,代表着季節的變遷和生命的輪回。
詞語《末春》可以拆分為"木"字旁和"日"字旁,分别是兩個部首。其中,"木"字旁讀作"mù",表示木材相關的意思;而"日"字旁讀作"rì",表示太陽相關的意思。整個詞語一共有6個筆畫。
《末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文學中的詩詞。在古代文人的筆下,常以描寫自然景象和季節變化來表達内心的情感。而繁體字的寫法為「末春」。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寫作《末春》的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最早的寫法是「末」字由象形字「木」演變而來,而「春」字則是由象形字「日」和「子」組合而成。
1. 末春時節,桃花盛開,猶如粉紅色的雲朵飄落在大地。
2. 在末春的陽光下,小草綠油油地生長,給人一種蓬勃的活力。
1. 末日: 指世界末日或者某個事物的最後一天。
2. 孟春: 指春季的最初階段,也是一個詩詞常用的詞彙。
近義詞:季春、春末、年關
反義詞:初春、盛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