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表示認罪。《後漢書·耿秉傳》:“ 安得 惶恐,走出門,脫帽抱馬足降。”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韓大任》:“白頭脫帽,身膺徽纆。”
(2).表示恭敬。 唐 劉知幾 《史通·叙事》:“ 王劭 《齊志》述 洛幹 感恩,脫帽而謝。”如:脫帽緻敬。
(3).形容豪放,無所檢束。 唐 杜甫 《飲中八仙歌》:“ 張旭 三盃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疏野》:“築室松下,脫帽看詩。” 宋 蘇轼 《送張天覺河東提刑》詩:“脫帽風流餘長史,埋輪家世本 留侯 。”
(4).謂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等經過改造而改變成分。因為原來定成分稱為“戴帽子”,故雲。
“脫帽”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變化,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表示尊敬或敬意
指主動摘下帽子,以示對他人或場合的尊重。例如:在正式場合、面對長輩或重要人物時脫帽緻敬。
應用場景:
2. 表示認罪或降服
曆史上曾用于表達認罪或臣服。例如《後漢書》記載:“安得惶恐,走出門,脫帽抱馬足降。”
3. 形容豪放不羁
在文學中可指不拘禮節的狀态。如杜甫詩雲:“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
4. 政治語境中的“摘帽”
特指特定曆史時期(如土改後),通過改造改變“地主”“反革命”等成分的行為。原稱“戴帽子”,故改變成分稱“脫帽”。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來源網頁。
《脫帽》是指将帽子從頭上取下來,有時候還代表表示尊敬、敬畏或是贊成。這個詞語常用于形容人們對他人或者某個事物表達敬意或者敬佩。
《脫帽》的部首是“衤”(衣字底),筆畫為12畫。
《脫帽》這個詞的來源并不确定,可能是一種古代禮節和文化習慣的表達。在繁體字中,脫帽的寫法是「脫帽」。
在古代,脫帽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依然延續着上述意思。古時候常将脫帽作為一種敬意的表示,例如在見到長輩或者重要人物時,會主動脫帽行禮。
1. 在見到英勇的消防員救火後,人們都自發地脫帽緻敬。
2. 那位總統走過來時,人們紛紛脫帽向他緻意。
3. 這是一篇令人脫帽贊歎的演講,讓人深受啟發。
脫發、脫衣、脫歐、脫口秀、脫離、脫水、脫穎而出
緻敬、敬佩、仰慕、崇拜
無禮、無視、蔑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