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衆的疾苦。語本《詩·大雅·皇矣》:“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馬瑞辰 通釋:“《漢書》、《潛夫論》及《文選》注,并引作‘求民之瘼’。”《後漢書·循吏傳序》:“廣求民瘼,觀納風謡。” 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民瘼其瘳,國用有加。” 宋 李綱 《與秦相公書》之十二:“入境之初,詢問民瘼。耆老皆雲,累年以來,既盜賊之所蹂踐,又科需之所搔擾。” 明 方孝孺 《書學齋佔畢後》:“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龔自珍 《水調歌頭·竹嶼病起賦一詞送别》詞:“帝念東南民瘼,一髮牽之頭動,親問六州鹺。”
民瘼指人民遭受的疾苦,核心含義聚焦于民衆生活的艱難困苦。以下是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獻中的具體釋義:
字源與本義
“瘼”本義為疾病、疾苦(《說文解字》),與“民”組合後特指百姓的苦難。《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為“人民的疾苦”,強調社會層面的民生困境(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電子版,點擊查看)。
權威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為“人民生活中的困苦”,突出其現實性(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辭海》進一步解釋為“民衆的憂患”,涵蓋經濟、社會等多維困境(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版)。
曆史文獻用例
該詞屬書面語,《詩經·小雅·四月》中“亂離瘼矣,爰其適歸”的“瘼”已表疾苦(中華經典古籍庫鍊接)。清代《清史稿·聖祖紀》載“朕咨訪民瘼,深悉力作艱難”,體現統治者對民瘼的體察(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
現代用法延伸
當代語境中多用于政策讨論或文學書寫,如“體察民瘼”“民瘼深重”,與“民生疾苦”為同義替換(《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民瘼”是一個書面用語,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指人民的疾苦,源自《詩經·大雅·皇矣》中“監觀四方,求民之莫”一句,其中“莫”通“瘼”,意為疾苦()。
詞源與結構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官員體察民情或文學作品表達對百姓的關懷,例如: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引用,可參考《詩經》《後漢書》等典籍,或查字典造句網()。
安穆棒子崩損奔徒邊吏避生碧漾慚戁大發貂帽定章獨立自主峨髻二象髣拂發蔫鲋子丐命拐抓貴巧含孝豪馬橫度橫跨呼吼回口火針家道小康槳闆教塲賈屈階級社會擠軋決拾涼拌獵主林帶麟绂嫚令泯然潘菽平台青瓷瓊英權篆如幹喪禍申罰升高能賦聲習壽詞收視返聽恕直甜葉菊提參蓊蘙溪盎象德香衖小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