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正朔。謂歸順臣服。 唐 蘇颋 《賀封禅表》:“車書不及而來王,日月所臨而奉朔。” 明 劉基 《瑞麥頌》序:“海外之邦,莫不遣使奉朔稱臣,拜伏闕庭。”
奉朔是漢語曆史詞彙,原指古代諸侯遵行天子頒布的曆法制度,後延伸為臣服于中央政權的象征。該詞由“奉”與“朔”二字複合構成:
一、字義溯源
二、曆史語義延伸
古代帝王通過頒布曆法(稱“正朔”)彰顯統治權,諸侯國接受中央王朝的曆法稱為“奉朔”。《周禮·春官》記載“頒告朔于邦國”,《後漢書·禮儀志》強調“諸侯奉朔,以明天子一統”。這種制度從周代延續至清代,成為政治臣屬關系的象征。
三、文化象征意義
在文獻中,“奉朔”常與“朝貢”并稱,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魯世世奉周朔”,表明對周王室權威的承認。清代《日下舊聞考》亦用“奉朔稱臣”描述邊疆政權歸附中央的儀式。該詞現多用于曆史研究領域,描述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曆法權威體系。
“奉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接受中原王朝的曆法(正朔),象征政治上的歸順與臣服。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一概念源自中國古代的“正統”觀念。新王朝建立後,會頒布新曆法(改正朔),周邊政權或藩屬國若使用該曆法(奉朔),即表示臣服。例如:
多用于形容古代外交關系或中央與地方的政治紐帶,如:
“奉朔”是中華文化圈“天朝體系”的典型體現,通過曆法統一強化政治認同,常見于史書對藩屬關系的描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賀封禅表》等原文。
愛心苞蔭辨護蒼帝誠當穿連裆褲春貸逮考道頭東猜西疑敦逼豐曠蜂帳粉芡浮侈耕煙狗獾鞼匏規瑱國志涵沈鴻業花鑷降號揭箧盡氣九酘絶群拔類軍旗可碜鲙鲈曠望髡躶離憤理納論甘忌辛縷縷行行默伽磨砻砥砺蜺字骿脅寝牀契托騷攜贍護珊瑚在網邵杜恃才矜己十六族士氓識認實症疏邈桃仁蛻變望中相似相停枭骜笑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