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國語·楚語上》:“﹝ 白公 再諫,﹞王病之,曰:‘子復語,不穀雖不能用,吾憗置之於耳。’對曰:‘賴君用之也,故言。不然, 巴浦 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為瑱也。’遂趨而退,歸,杜門不出。” 韋昭 注:“規,諫也。瑱,所以塞耳。”後世因用“規瑱”比喻進谏。 明 楊慎 《封君樂隱李公墓志銘》:“賦性高朗,洞無城府,然立己峻而矢言直,雖所厚善以及貴勢,有過必規瑱之。”
“規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規瑱”最早出自《國語·楚語上》的典故。故事中,白公多次勸谏楚王,楚王卻以“吾憗置之于耳”(把話當耳邊風)回應。白公感歎道:“其又以規為瑱也”,意指“難道要把規谏當作塞耳的玉瑱嗎?”後世由此将“規瑱”引申為“進谏”的代稱,暗含勸谏不被采納的無奈。
“規瑱”以“規谏”與“塞耳”的對比,比喻直言進谏卻未被聽取的情景。如明代楊慎的墓志銘中“有過必規瑱之”,即形容直言勸誡的行為。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言表達,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其核心含義強調“谏言”與“拒聽”的沖突,隱含對統治者閉塞言路的批評。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國語》原文及韋昭注疏。
《規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根據法律、規章條例或道德準則來指導和約束人們的行為。
《規瑱》的拆分部首是「王」和「石」。它的總筆畫數為27畫。
《規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規」取自《尚書·禹貢》中的「觀民之政教,瑱其族類」,意為觀察人民的政教狀況并分析其族類;「瑱」取自《尚書·洪範》中的「維此玉瑱,以垂于宇宙」,意為珍貴的寶石用來垂飾于宇宙之間。
《規瑱》的繁體字為「規瑱」。
古時,「規」字的上部分是「彡」,下部分是「夫」;「瑱」字的上部分是「毛」,下部分是「石」。這些部分在現代漢字中被簡化了。
1. 我們需要依法行事,遵循社會的規瑱。
2.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遵守規瑱,做一個守法的公民。
規章、規定、規範、瑱瑟
準則、規範、條例
違規、放任、縱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