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規瑱的意思、規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規瑱的解釋

語本《國語·楚語上》:“﹝ 白公 再諫,﹞王病之,曰:‘子復語,不穀雖不能用,吾憗置之於耳。’對曰:‘賴君用之也,故言。不然, 巴浦 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為瑱也。’遂趨而退,歸,杜門不出。” 韋昭 注:“規,諫也。瑱,所以塞耳。”後世因用“規瑱”比喻進谏。 明 楊慎 《封君樂隱李公墓志銘》:“賦性高朗,洞無城府,然立己峻而矢言直,雖所厚善以及貴勢,有過必規瑱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規瑱是古代中國禮制中的一種特殊玉飾,專用于帝王或高級貴族的冠冕,具有禮儀規範與身份象征的雙重含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與用法:


一、字義解析

  1. 規(guī)

    • 本義為畫圓的工具(《說文解字》),引申為“法度”“準則”。
    • 在“規瑱”中,取其“規範禮制”之意,強調玉飾的禮儀功能。
  2. 瑱(tiàn)

    • 特指垂于冠冕兩側的玉飾(《釋名·釋首飾》),用以塞耳,象征“不聽讒言”。
    • 《周禮·夏官》載:“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瑱纩充耳,所以塞聰”,體現其“非禮勿聽”的倫理内涵。

二、形制與功能

  1. 形制特征

    • 以玉、石或象牙制成,懸于冠冕絲帶(纮)末端,垂至耳際(《禮記·玉藻》)。
    • 考古實物可見于商周墓葬(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玉瑱),形制多為柱狀或琮形。
  2. 禮儀功能

    • 身份标識:僅天子、諸侯及高級貴族可使用(《儀禮·士冠禮》)。
    • 行為規範:提醒佩戴者恪守禮制,言行合度(《白虎通義·绋冕》)。

三、文化象征

  1. “以玉比德”

    • 玉瑱象征儒家“溫潤而澤”的品德(《禮記·聘義》),體現“君子如玉”的倫理觀。
  2. 禮制載體

    • 作為“冕服制度”的核心組件,規瑱與旒、纮等共同構建等級森嚴的禮儀體系(《後漢書·輿服志》)。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2. 鄭玄注《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
  4. 班固《白虎通義》,商務印書館,1936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網絡擴展解釋

“規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出處

“規瑱”最早出自《國語·楚語上》的典故。故事中,白公多次勸谏楚王,楚王卻以“吾憗置之于耳”(把話當耳邊風)回應。白公感歎道:“其又以規為瑱也”,意指“難道要把規谏當作塞耳的玉瑱嗎?”後世由此将“規瑱”引申為“進谏”的代稱,暗含勸谏不被采納的無奈。


二、單字釋義

  1. 規(guī)
    • 本義為畫圓形的工具(如圓規),引申為規則、法度,再衍生出“勸告、謀劃”之意。
  2. 瑱(tiàn)
    • 古代冠冕兩側垂挂的玉飾,用于塞耳,象征“堵塞聽覺”。

三、綜合釋義

“規瑱”以“規谏”與“塞耳”的對比,比喻直言進谏卻未被聽取的情景。如明代楊慎的墓志銘中“有過必規瑱之”,即形容直言勸誡的行為。


四、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言表達,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其核心含義強調“谏言”與“拒聽”的沖突,隱含對統治者閉塞言路的批評。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國語》原文及韋昭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翺翔霸川柏路白首不渝牓挂辦公室差跌纏累崇科醇薄淳漓出頭鳥悴沮德綏頂代東方騎頓挫抑揚煩楚匪莪鳳餅富貴浮雲幹雲高峙宮曹汩咄還車劍及履及減銀鲛奴接線經官沮尼舉止娴雅抗辭刻繩空面良有以也木老鵶譨譨驽頓偏背偏定齊頭并進戚言瑞采三殿閃光燈生品盛心收恩天井提刀弄斧透底外難違玩閑朝嬉遨效颦歇伏希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