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序:“至於世之諸賢,各滞所迷,莫不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意為說到甘甜的就忌諱辛辣的。後因以“論甘忌辛”比喻有所好而偏執。 章炳麟 《文學論略》:“此固持論偏頗,不為典要。今者務反其説,亦適成論甘忌辛之見。”
“論甘忌辛”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該成語提醒人們需避免因主觀偏好導緻認知局限,倡導全面、客觀看待問題。例如在文化讨論中,應尊重多元性而非單一标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江淹《雜體詩序》原文或章炳麟相關論述。
甘忌辛是一個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用來形容一個人對于吃苦耐勞的态度。它的意思是能夠忍受甘苦、避免安逸的舒適,善于吃苦耐勞。該成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甘”和“辛”。
下面是關于這兩個漢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甘:由“甘”字旁、口字旁、丘字旁組成,總計8個筆畫。
辛:由“辛”字旁、言字底部組成,總計7個筆畫。
關于來源,這個成語最早見于《論語》中的一句話:“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難。”意思是貧窮時沒有怨言是困難的,富有時沒有驕傲是困難的。後來演變為“甘忌辛”,形容一個人能夠在困難中保持堅韌和努力。
在繁體字中,甘忌辛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甘忌辛”。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根據《說文解字》,對于“甘”字,古時的寫法是“舌”字旁加上一個“十”字,表示舌頭嘗到甜味;對于“辛”字,古時的寫法是“刀”字旁加上一個“口”字,表示辣味。這兩個字的古代寫法與現代稍有差異。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于說明“甘忌辛”的意思:
1. 他從小就很懂得甘忌辛的道理,所以在困難時期始終能夠堅持下來。
2. 這個項目的成功離不開團隊成員們的甘忌辛精神。
一些與“甘忌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甘苦參半、甘拜下風、甘居人後。
近義詞:吃苦耐勞、艱苦奮鬥。
反義詞:享樂逸樂。
總的來說,“甘忌辛”形容一個人對于吃苦耐勞的态度和心态,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成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