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鲈脍。 宋 範仲淹 《和并州大資政鄭侍郎秋晚書事》:“ 太原 兵重壓強胡,莫對秋風憶鱠鱸。” 宋 範成大 《崇德廟》詩:“灘平放溜日千裡,已夢鱠鱸如雪堆。”
“鲙鲈”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鲙鲈(拼音:kuài lú)即“鲈脍”,指切細的鲈魚肉,常用于描述江南地區的風味菜肴。該詞由“鲙”(切細的魚肉)和“鲈”(鲈魚)組合而成,結構均為左右結構。
曆史典故
源自《世說新語》中張翰(字季鷹)的典故:他在洛陽為官時,因秋風起而思念家鄉吳中的菰菜羹和鲈魚脍,遂辭官歸鄉。後人常用“鲙鲈”表達思鄉之情或追求閑適生活的志趣。
詩詞中的運用
“鲙鲈”不僅是美食的代稱,更承載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寄托,常被用來隱喻對官場羁絆的厭倦和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其意象在文學中具有鮮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世說新語》相關章節或宋代詩詞集。
鲙鲈(kuài lú)是一個常用于形容江河湖泊中鲈魚的詞語。它的“鲙”是由“魚”和“柰”兩個部首組成,而“鲈”則是由“魚”和“盧”兩個部首組成。
“鲙”字的部首是由左邊的“魚”和右邊的“柰”組成。它共有14畫。
“鲈”字的部首是由左邊的“魚”和右邊的“盧”組成。它共有11畫。
“鲙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魯南》中,用來形容鲈魚的美味。這個詞在繁體字中是“鱸魚”,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很多變體。一種古時候的寫法是将“鲙鲈”寫成“鰥魥”,其中“鰥”和“魥”是更早期的漢字形式。
1. 他烹饪出一道美味的鲙鲈湯,香氣撲鼻。
2. 湖中的鲙鲈遊動着,閃爍着它們的美麗。
組詞:鲙鲈魚、鲙鲈湯、鲙鲈美味。
近義詞:鳕魚、龍利魚。
反義詞:草魚、鲵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