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箱籠扛走。比喻全部抄襲他人的文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指瑕》:“又製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排人美辭,以為己力,寳玉大弓,終非其有。全寫則揭篋,傍采則探囊。”參見“ 揭篋擔囊 ”。
揭箧(jiē qiè)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與典故兩個層面解析:
“揭”意為“打開、掀起”,“箧”指“小箱子、匣子”。組合後本義為打開箱子,強調對容器内物品的暴露或取用行為。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為:“打開箱子,指偷取或暴露其中之物”。
該詞因《莊子·胠箧》篇而具哲學内涵:
“将為胠箧、探囊、發匮之盜而為守備……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莊子·外篇·胠箧》)
此處“揭箧”與“胠箧”(撬開箱子)同指盜取整個箱籠的行為,引申為徹底掠奪或揭露隱秘。莊子借盜竊隱喻統治者以“仁義”之名剝奪民衆自由,批判僞善的制度化掠奪。
現代漢語中,“揭箧”已非常用詞,僅存于文言研究或成語引用,如“揭箧擔囊”(形容明目張膽地搬運贓物)。其核心語義仍保留徹底揭露或奪取的隱喻色彩,常見于學術讨論中對權力異化的批判。
參考資料來源:
“揭箧”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跋涉閉門羹蒼民禅談城隈粗缞斬雕雞杜秋俄旋放羊氛穢鋼水歌訣赫耀花民環步皇迹積埃攪破醮台教務結驩接連不斷金龍案疾霆不暇掩目卷曲空亡寬帶令谟瞵睨流冰輪囷蜜課莫明其妙楠木胖墩兒樸雅平地起孤丁平冕遷官清剛铩羽涸鱗深山老林申衍市籍識職水壓夙興昧旦太倉稊米湯雪鐵圍城停儅枉遏文裘獻俘顯淺小孩兒硝子下晩謝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