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識認的意思、識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識認的解釋

(1).辨識認定。《三國志·吳志·锺離牧傳》:“﹝ 鐘離牧 ﹞少爰居 永興 ,躬自墾田,種稻二十餘畝。臨熟,縣民有識認之, 牧 曰:‘本以田荒,故墾之耳。’遂以稻與縣人。”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其後 袁州 人 李夷賓 上言,請别加謄録。因著為令,而後識認字畫之弊始絶。”《儒林外史》第八回:“此時潛蹤在外,雖這一點物件也恐被人識認,惹起是非。”

(2).認識,相識。 元 李緻遠 《還牢末》楔子:“與妻子作生辰,更和着這幾個弟兄識認,把一杯酒同樂太平春。”《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聞 洛陽 劉元普 仗義疎財,名傳天下,不論識認不識認,但是以情相求,無有不應。”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沉百五》:“ 洪 往諭降, 百五 故作不識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識認”是由“識”與“認”兩個語素構成的複合動詞,其核心語義為“通過觀察或經驗辨别并确認事物特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解釋,“識認”指“辨認;識别”,強調對事物或人特征的辨别能力,例如“他雖離家多年,仍能識認故鄉的老屋”。從構詞角度看,“識”本義為“知道、辨識”(《說文解字》釋“常也,一曰知也”),“認”則含“确認、承認”義,二者結合後語義互補,形成動态認知過程。

在具體語境中,“識認”多用于書面表達,如《紅樓夢》第三回“黛玉方進入房時,隻見兩個人攙着一位鬓發如銀的老母迎上來,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一句,暗含角色間通過外貌特征進行識認的認知行為。與近義詞“識别”相比,“識認”更側重主觀認知與客觀特征的結合過程;而“辨認”則偏重對模糊信息的辨析,如《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張斌主編)指出“識認”常隱含已有知識儲備的調用。

該詞的權威性可從語言學研究佐證,呂叔湘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将其歸類為“認知類動詞”,強調其“由表及裡的判斷過程”。在語用層面,“識認”既可用于具體事物(如文物鑒定中的“識認青銅器紋飾”),也可用于抽象概念(如“識認社會現象的本質”),體現語義的層次性。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現代漢語常用詞彙的構成,“識認”并非标準詞語,可能是“認識”的倒序誤寫或方言表達。以下分情況解釋:

  1. 若為誤寫

    • 正确形式應為「認識」,指通過接觸了解事物本質,包含兩個層面:
      • 認知層面:識别事物特征(如「認識這個字」)
      • 人際層面:建立交往關系(如「認識新朋友」)
  2. 若為特殊用法

    • 在部分方言(如粵語)中可能存在「識認」的表達,意為「能夠辨認」,例如:「我識認佢嘅筆迹」(我能辨認他的筆迹)
    • 古代文獻偶見分用,如《說文解字》中「識,知也」「認,辨也」,但現代漢語已合并為「認識」
  3. 構詞邏輯分析

    • 「識」強調知識儲備(如:學識)
    • 「認」側重辨别行為(如:認領)
    • 組合後理論上可指「通過已有知識進行辨别」,但實際使用中已被「識别」「辨認」等詞替代

建議:若為學術研究或方言調查,請補充具體語境;若為日常使用,推薦采用「認識」「識别」等規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百身莫贖百癢被出表明不慈殘雨鷐風宸贈俶祜篡代代史大奸似忠檔案館大院低密帝釋天凍淩法律關系客體訪親革僚光照官戶關攔合著活地圖加被殲斃家無鬥儲霁氛金塘山九體戀阙腼面木強内才蓬鬓噴湧破墜齊宮青田石旗牌官羣龍無首軟石三牙商定沙灘生拼硬湊十二木卡姆水煙壺熟門熟路滔贍退涼外賓玩輕無量數下陳香塵嬉敖谿峒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