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正朔。谓归顺臣服。 唐 苏颋 《贺封禅表》:“车书不及而来王,日月所临而奉朔。” 明 刘基 《瑞麦颂》序:“海外之邦,莫不遣使奉朔称臣,拜伏闕庭。”
“奉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接受中原王朝的历法(正朔),象征政治上的归顺与臣服。以下是详细解释:
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古代的“正统”观念。新王朝建立后,会颁布新历法(改正朔),周边政权或藩属国若使用该历法(奉朔),即表示臣服。例如:
多用于形容古代外交关系或中央与地方的政治纽带,如:
“奉朔”是中华文化圈“天朝体系”的典型体现,通过历法统一强化政治认同,常见于史书对藩属关系的描述。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贺封禅表》等原文。
奉朔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向北行走"或"往北方前进"。
奉这个字由"大"和"寸"两个部首组成,拥有9个笔画。朔由"月"和"十"组成,有8个笔画。
奉朔的来源比较复杂,最早出现在《初学记》一书中,后来在《辞源》和《康熙字典》等古代文字学著作中得到确认。
奉朔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没有变化。
在古代,奉朔的字形与现代相比略有差异。具体变化涉及到部首的形状和笔画的书写方向,但整体上仍然能够辨认。
1. 这位勇士奉朔而来,向着北方挺进。
2. 在他们的领导下,我们团队奉朔前进,直至成功。
奉行、热忱奉朔、奉行正义
向北行、朔方、北行
南行、返朔、回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