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 陸德明 釋文:“ 郭 雲:‘鹵莽滅裂,輕脫末略,不盡其分也。’ 司馬 雲:‘鹵莽,猶麤粗也,謂淺耕稀種也;滅裂,斷其草也。’”後多用以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宋 司馬光 《後妃封贈劄子》:“以此尤宜分别名器,使之著明,以防後世之有僭差,不可鹵莽滅裂,苟然而已也。” 明 王廷相 《策問》:“ 陸 之學,其弊也鹵莽滅裂,而不能盡緻知之功。”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因誤衍而誤倒例》:“校古書者鹵莽滅裂,有遇衍字不加删削,而以意移易使成文理者。”
“鹵莽滅裂”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lǔ mǎng miè liè,形容做事草率粗疏、不負責任、輕率冒失,導緻事情失敗或造成破壞。其核心含義是做事魯莽、輕率而敗壞事情。
以下是該成語的詳細解析:
詞義分解: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出自《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 莊子借農夫種莊稼的例子說明,治理國家如同種地,如果耕作粗疏(鹵莽),除草輕率(滅裂),那麼收成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你(即收成不好)。這深刻揭示了做事草率、不負責任必然導緻不良後果的道理。宋代朱熹在《朱子語類》中也曾引用此語批評治學态度不嚴謹的現象:“今先立定限,以為不必盡求其理,隻管看易,此豈求益之道?正如耕田鹵莽而望報,芸苗滅裂而求成。”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
反義詞:
權威參考來源:
“鹵莽滅裂”是一個源自經典、語義深刻的成語,用于批評做事草率輕率、不負責任并導緻不良後果的行為和态度。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其出處和經典用例見于《莊子·則陽》及後世學者如朱熹的著作。
“鹵莽滅裂”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lǔ mǎng miè liè,主要用于形容做事草率粗疏、魯莽輕率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源自《莊子·則陽》。原文提到:“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 莊子通過農耕的比喻說明,若耕作時粗心(鹵莽)或除草隨意(滅裂),收成也會相應低劣,強調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
此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強調對草率态度的批評。例如可形容項目管理中的疏漏,或學術研究中的不嚴謹。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莊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詩詞名句網等)。
慠如北林飙馭逼捐禀辭并隨閉月羞花勃然大怒逞禍唇腐齒落寸鐵在手揲貫對號入座發奠煩劇風流體俯卧撐趕明兒個寒文洪湖後害歡呼鼓舞奸暴僵冷假相雞竿京口酒景色金魚公子捆綁困約鸾阙漫藏誨盜眇勁木賊草内珍俳說绮靡啓者辁樸人胞三擊掌屬付屬令淑配蘇門六君子宿夜然諾太乙探求韬含屯農忘念頑猾蝸室仙茅歊歔缬帛寫放熙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