瘅疽的意思、瘅疽的詳細解釋
瘅疽的解釋
惡瘡。《左傳·襄公十九年》:“ 荀偃 癉疽,生瘍于頭。” 杜預 注:“癉疽,惡創。”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二:“ 李氏 頭上生四處癉疽,腦潰,晝夜鳴叫。”
詞語分解
- 瘅的解釋 瘅 (癉) à 由勞累造成的病。 憎恨:彰善瘅惡。 古同“疸”,黃疸病。 瘅 (癉) ā ㄉㄢˉ 中醫指熱症:脾瘅。火瘅(即“丹毒”)。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 疽的解釋 疽 ū 中醫指一種毒瘡:癰疽。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瘅疽”是一個古代醫學術語,指嚴重的潰爛性瘡癰,常見于古籍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瘅疽”由“瘅”(dān)和“疽”(jū)組成:
- 瘅:原指勞苦引發的疾病,或形容熱毒熾盛的狀态。
- 疽:指皮下組織潰爛的毒瘡,如“癰疽”。
組合後,特指惡瘡潰爛的病症,尤其指頭部、頸部等處的嚴重瘡瘍(如“對口疽”)。
2.曆史用例與文獻來源
- 《左傳·襄公十九年》記載:“荀偃瘅疽,生瘍于頭”,描述晉國将領荀偃因頭部生惡瘡潰爛而亡。
- 唐代張鷟《朝野佥載》提到“李氏頭上生四處瘅疽,腦潰,晝夜鳴叫”,進一步說明其嚴重性。
3.現代釋義與用法
現代已較少使用該詞,但在中醫古籍研究中仍可見到。需注意其與普通瘡癰的區别:
- 瘅疽:強調瘡毒深重、潰爛範圍大,常伴隨高熱或全身症狀。
- 近義詞:惡瘡、癰疽;反義詞:輕瘡、小疖。
4.發音與權威來源
- 拼音:dān jū(非“dàn jū”),以《漢語大詞典》及《左傳》注疏為準。
- 部分網絡資料可能存在注音偏差,需結合權威文獻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醫案中的具體描述,可參考《左傳》及中醫典籍《瘍醫大全》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瘅疽》這個詞是指一種嚴重的疾病,在醫學上也被稱為癰疽。下面将會分别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瘅疽》這個詞由疒和疣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5個筆畫。
來源:《瘅疽》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的漢字字典中。在古代,人們将癰疽稱為瘅疽,用來形容一種具有疼痛、腫脹等症狀的潰瘍性疾病。
繁體:《瘅疽》的繁體寫作「瘡疽」。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因此《瘅疽》的古時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形狀與今天的寫法相似。
例句:醫生對病人說:“您的傷口有些化膿了,應該及時處理,以免引發瘅疽。”
組詞:瘡瘕、積瘀癰疽、瘅疽性敗血症等。
近義詞:癰、疣。
反義詞: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