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試的意思、關試的詳細解釋
關試的解釋
唐 宋 時吏部對進士的考試。合格者方能為官。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述進士下篇》:“近年及第未過關試皆稱新及第進士。”《宋史·選舉志一》:“登科之人,例納朱膠綾紙之直,赴吏部南曹,試判三道,謂之關試。”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箋三》:“關試,吏部試也。進士放榜勑下後,禮部始關吏部。吏部試判兩節,授春關,謂之關試,始屬吏部守選。”
詞語分解
- 關的解釋 關 (關) ā 閉,合攏:關門。關閉。關張。關停并轉(僴 )。 拘禁:關押。關禁。 古代在險要地方或國界設立的守衛處所:關口。關隘。關卡(?)。關塞(刬 )。關津。嘉峪關。 征收進出口貨稅的機構:海關
- 試的解釋 試 (試) ì 按照預定的想法非正式地做:試車。試圖。試航。試問。嘗試。試金石。 考,測驗:試場。試卷。試題。筆試。考試。口試。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關試”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中的重要環節,指進士通過禮部考試後,還需參加由吏部組織的選拔考試,合格者方能正式授官。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1.基本定義
關試是唐宋時期吏部對進士進行的任職資格考試。通過禮部科舉考試的進士(即“及第”),需進一步通過關試才能獲得官職,标志着從平民身份正式轉為官員。
2.曆史背景與别稱
- 釋褐試:因通過考試者可脫去粗布衣(褐衣),換上官服而得名,象征脫離平民階層。
- 選試:屬于吏部選拔官員的考試,内容以“試判”為主,即撰寫判詞,考察實際政務能力。
3.考試流程與内容
- 流程:進士及第後,由禮部将名單移交吏部(即“關吏部”),隨後進行考試。
- 内容:以“試判三道”為核心,要求考生根據模拟案例撰寫判詞,檢驗法律素養和行政能力。
4.意義與影響
- 授官門檻:關試合格者由吏部授予“春關”(類似任職憑證),進入“守選”階段等待具體官職分配。
- 制度延續:宋代沿襲此制,《宋史》記載進士需繳納費用并赴吏部南曹參加關試。
總結
關試是科舉體系中連接考試與任職的關鍵環節,體現了古代選拔官員時對理論與實踐能力的雙重考核。更多細節可參考《唐摭言》《宋史·選舉志》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關試(guān shì)一詞的拆分部首是關(門)和試(言)。
關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科舉制度中的考試環節。在古代,科舉是一種選拔官員的制度,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而關試正是其中的一種考試形式,被用來測驗考生的知識和才能。
關試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關試。繁體字是漢字的一種變體,一部分地區或群體仍然使用繁體字進行書寫。
古時候,關試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關和試兩個字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試一詞的例句:
1. 高中時,我經曆了一場緊張的關試。
2. 關試是考察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方式。
一些與關試有關的組詞包括:
1. 閉關自守:指一個人封閉自己,不與外界交往。
2. 關鍵時刻:指決定事情成敗的重要時刻。
關試的近義詞有考試、測驗、評估等,它們都指的是對個人知識、能力、技能等進行測試評估的行為。
關試的反義詞可以是入學、錄取等,它們指的是順利通過考試或評估,加入某個組織或機構的過程,而不需要經曆關試。
綜上所述,關試一詞主要指的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考試形式,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對于現代人來說,關試一詞更多地與學校的考試、評估制度相關,用來測試個人的學習成果和能力水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