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祧之祖的意思、不祧之祖的詳細解釋
不祧之祖的解釋
不遷入祧廟的祖先,一般指創業之祖。常用以比喻創立某種事業永遠受到尊崇的人。 清 吳喬 《答萬季埜詩問》:“至於 空同 ,唯以高聲大氣為 少陵 ; 于鱗 ,唯以皮毛鮮潤為盛 唐 ,其義本欲振起‘中’‘晚’,而不知全無自己,以病為藥也。然在今日,遂為不祧之祖,何也?”亦作“ 不祧之宗 ”。 清 黎庶昌 《<續古文辭類纂>序》:“ 曾文正公 略師 班氏 ,其文規恢閎闊,遂崒然直躋兩 漢 ,況進於此者邪?故今斷以 馬 、 班 、 韓 、 歐 為百世不祧之宗雲。”參見“ 不祧 ”。
詞語分解
- 不祧的解釋 古代帝王的宗廟分家廟和遠祖廟,遠祖廟稱祧。家廟中的神主,除始祖外,凡輩分遠的要依次遷入祧廟中合祭;永不遷移的叫做“不祧”。 唐 元稹 《遷廟議狀》:“若以為後代有功有德者,盡為不遷之廟,則 成 康
- 祖的解釋 祖 ǔ 父親的上一輩:祖父。祖考。祖母。祖妣。 稱與祖父同輩的人:外祖父。外祖母。 先代:祖宗。祖業。祖制。祖祭。祖國。 初,開始:鼻祖。 某種事業或派别的創始人:祖師。 出行時祭路神,引申為送行:“
網絡擴展解釋
“不祧之祖”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bù tiāo zhī zǔ
- 字面意思:古代帝王宗廟中“不遷入祧廟的祖先”。祧(tiāo)是祭祀遠祖的祠堂,按禮制,除始祖外,年代久遠的先祖神位會遷入祧廟合祭,而“不祧之祖”則指功績顯赫、地位崇高的祖先,其宗廟永不遷動,獨享永久祭祀。
2.比喻意義
- 比喻創立某種事業或學派并受到後世尊崇的人,或對後代有深遠影響且不可廢除的事物。例如:趙匡胤作為宋朝開國皇帝,常被視為“不祧之祖”;清代詩人高適的七言古詩也被稱為七言詩的“不祧之祖”。
3.出處與演變
- 最早見于《宋史·禮志九》:“今太祖受命開基,太宗缵承太寶,則百世不祧之廟矣。”
- 清代文獻中進一步擴展用法,如吳喬《答萬季野詩問》用其形容文學典範,黎庶昌則稱其為“不祧之宗”。
4.用法與結構
- 語法:偏正式結構,多作主語或賓語。
- 近義詞:開山鼻祖、萬世師表。
- 適用場景:多用于褒義語境,強調開創性貢獻或不可替代的地位,如學術流派創始人、行業奠基者等。
5.示例
- 文學領域:“高適的七言古詩啟後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之不祧之祖。”
- 曆史人物:趙匡胤因建立宋朝,被後世尊為“不祧之祖”。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典籍和文學用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史》或清代文論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祧之祖是指沒有被廢黜或剝奪祖先地位的祖先。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不"、"祧"和"之祖"三個部分。其中,“不”表示否定,“祧”是一個漢字,讀作"Tuī",它的部首是"礻",總共有8個筆畫。"之祖"表示"祖先"。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祖甲》中的記載。在繁體字中,"祧"保持不變,仍然寫作"祧"。在古時候,祧的寫法和現代寫法相同。一個例句可以是:"他是我們家族的不祧之祖。" 一些與之相關的組詞可以包括"祧廟"和"祧姓"。近義詞可以是"祖宗"或"先祖",反義詞可能是"廢祖"或"無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