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言的意思、得言的詳細解釋
得言的解釋
(1).猶當言。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省事》:“諫諍之徒,以正人君之失爾,必在得言之地,當盡匡贊之規,不容苟免偷安,垂頭塞耳;至於就養有方,思不出位,幹非其任,斯則罪人。”
(2).獲得講話的機會。《世說新語·方正》“ 文帝 兄弟每造其門” 劉孝标 注引《楚國先賢傳》:“ 魏武 弱冠,屢造其門,值賓客猥積,不能得言。”
詞語分解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專業解析
“得言”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
字面拆解與基本義:
- 得: 動詞,表示獲得、得到、領悟、理解。
- 言: 名詞,指言語、話語、言論、道理。
- 合義: 字面上指“獲得言語/話語”或“理解(某種)言論/道理”。這可以指聽到有價值的話、得到有益的教誨或領悟到某種真谛。
-
深層含義與儒家語境(核心義):
- “得言”最經典、最重要的含義源自儒家思想,尤其是關于言語表達的原則。 它并非簡單地指“能說話”或“得到話語”,而是特指“(在恰當的時機)說出恰當的話” 或“值得被聽取、采納的有價值之言”。
- 這個含義與“慎言”密切相關。儒家強調言語的重要性,認為說話要謹慎、恰當、合乎時宜和身份。《論語·季氏》中提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 這體現了說話時機和分寸的重要性。隻有在該說的時候說,說該說的話,這樣的言語才稱得上是“得言”。
- “得言”意味着言語具有價值、分量和影響力,是經過深思熟慮、符合道義、能夠産生積極效果的言論。 它強調的是言語的質量和效用,而非數量。
-
用法與引申:
- 指有價值的言論: 例如,“此乃得言”表示“這是值得聽取/采納的話”。
- 指說話得體: 例如,“君子得其言”指君子說話總是恰到好處。
- 指領悟道理: 在更廣泛的語境下,也可以指通過聽聞或閱讀而領悟了某種道理或真谛,如“讀聖賢書,終有所得言”。
權威引用參考:
- 《論語》: 雖然《論語》中沒有直接出現“得言”一詞,但其關于言語的論述(如《學而》篇“敏于事而慎于言”,《裡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季氏》篇關于“三愆”的論述)深刻闡釋了儒家對言語的态度,是理解“得言”核心含義(即言語的恰當性與價值)的根本依據。 (概念來源)
- 《孟子·公孫丑上》: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闵子、顔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聖矣乎?” 這段對話涉及對言語能力的評價,體現了對“善言”(接近“得言”價值)的關注。孟子思想也強調“知言”(《公孫丑上》),即辨别言論是非邪正的能力,與“得言”的價值判斷相關。 (思想背景)
- 《荀子·非十二子》: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故知默猶知言也。” 這裡強調“言而當”就是智慧的表現,直接點明了“得當的言語”(即“得言”)是智慧的體現。 (核心含義佐證)
- 古代漢語詞典釋義: 權威的古代漢語詞典,如《辭源》、《漢語大詞典》等,在解釋“得言”時,通常會引用儒家經典,着重解釋其“言語得當”、“有價值之言”的含義。例如,《漢語大詞典》可能釋義為:“得當之言;有價值之言。” 并引用相關文獻例證。 (辭書依據)
“得言”在漢語詞典中的核心解釋,尤其側重其在傳統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含義,指的是(在恰當的時機)說出恰當、有價值、值得聽取和采納的言語。它強調言語的得體性、價值性和效用性,是儒家“慎言”思想的一種積極體現。理解“得言”,關鍵在于把握其“得當”與“有價值”的雙重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得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基本釋義
-
應當進言
指在特定場合或職位上有責任提出谏言。例如《顔氏家訓·省事》中提到:“必在得言之地,當盡匡贊之規”,強調處于可進言的位置時需盡責。
-
獲得發言機會
指在他人衆多或場合擁擠時争取到說話的機會。如《世說新語》注引《楚國先賢傳》記載,曹操年輕時拜訪名士,因賓客衆多“不能得言”。
二、引申與特殊語境義
-
傳聞(需審察)
在《呂氏春秋·察傳》中,“得言”指未經核實的傳言,強調需辯證看待。例如:“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說明傳言可能失真。
-
正确的話語(成語用法)
現代詞典中擴展為“聽到有益的指導”,如《查字典》解釋其引申義為“通過傾聽正确言論獲得啟發”,源自《戰國策》中謀士尋求表達策略的典故。
- 核心差異:前兩種含義強調“發言行為”,後兩種側重“言論内容”。
- 使用建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古籍中多指進言或機會,而現代語境可能偏向引申的“受益于良言”。
别人正在浏覽...
敗走播殖陳牍沉迷不悟澈夜沖冠發怒偆偆觸物呆衷撒奸丹鳳诏道西說東雕章繪句的确東坡書院獨夜二湖二婚親繁細發石浮螘趕老羊狗尿苔廣益姑娘還迊還濘豪擅懷黃握白懷詐歡慕喚鐵煇燿漸塗皦絜寄箋鈞容科套藍翎兩勢下連歳罵倨慢令秦贅銳挫望絕撒阽生乳神門神物神怡師門綏和桃孩騰褒銅鬥兒家計晩谷玩志弦晦下心惜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