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籌不納的意思、半籌不納的詳細解釋
半籌不納的解釋
半點計策也施展不出,半點辦法也沒有。 元 馬緻遠 《漢宮秋》第一折:“若是 越 勾踐 姑蘇臺 上見他,那 西施 半籌也不納,更敢早十年敗國亡家。” 元 朱凱 《昊天塔》第二折:“萬騎交馳,兩軍相見,喒手裡半籌不納。”
詞語分解
- 半籌的解釋 半個籌碼。表示數量很少。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二折:“大夫,你看我筵前勸幾甌,那漢劣性怎肯道折了半籌!”《三國演義》第五四回:“ 孔明 曰:‘……若非我借東南風, 周郎 安能展半籌之功?’”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半籌不納”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讀音:bàn chóu bù nà
- 含義:比喻一點辦法也沒有,形容人陷入困境時無計可施的狀态。
- “籌”指古代計算工具,引申為計策;“納”意為提出或實施。字面意思是“連半個計策都拿不出來”。
出處與典故
- 元代戲劇:最早出自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往常時我習武藝學兵法,到如今半籌也不納。”。
- 其他文獻:元·馬緻遠《漢宮秋》中也曾引用:“西施半籌也不納,更敢早十年敗國亡家。”。
用法與示例
- 語法結構: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書面語。
- 例句:
“萬騎交馳,兩軍相見,咱手裡半籌不納。”(元·朱凱《昊天塔》第二折)。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束手無策、一籌莫展、無能為力。
- 反義詞: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延伸知識
- 文化背景:成語源自元代戲曲,常用于描述軍事或謀略場景中的無奈處境,後泛用于生活場景。
- 感情色彩:含貶義,強調被動與無能。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半籌不納是一個常用的漢語詞彙,它表達了一個人對事情處理不得當或者不在掌控範圍内的狀态。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詞的構成和來源,以及它的繁體字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半籌不納的部首拆分如下:
- 半:立字旁(亻)
- 籌:竹字頭(⺮)和半籌的組合
- 不:一字腦(丨)和口字旁(口)
- 納:纟字底(⺲)和内田字旁(内)
來源:
半籌不納一詞最早出現于《史記·卷二十八·樊哙列傳》。後來,這個成語也出現在其他文獻和作品中,成為了一個常用的詞彙。
繁體寫法:
半籌不納
古時候漢字寫法:
半籌不納
例句:
他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半籌不納,導緻了更多的困難。
組詞:
半生不熟、半路出家、籌碼、不可置信
近義詞:
力不從心、束手無策、茫然無計
反義詞:
滴水不漏、心領神會、無所不至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其他問題或者需要進一步的解釋,我會很樂意再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