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籌不納的意思、半籌不納的詳細解釋
半籌不納的解釋
半點計策也施展不出,半點辦法也沒有。 元 馬緻遠 《漢宮秋》第一折:“若是 越 勾踐 姑蘇臺 上見他,那 西施 半籌也不納,更敢早十年敗國亡家。” 元 朱凱 《昊天塔》第二折:“萬騎交馳,兩軍相見,喒手裡半籌不納。”
詞語分解
- 半籌的解釋 半個籌碼。表示數量很少。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二折:“大夫,你看我筵前勸幾甌,那漢劣性怎肯道折了半籌!”《三國演義》第五四回:“ 孔明 曰:‘……若非我借東南風, 周郎 安能展半籌之功?’”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半籌不納”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連半點計策都無法施展,形容人處于完全無計可施的困境。該詞由“半籌”(極少的策略)與“不納”(不被接受)構成,最早見于元代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往常時我習武藝學兵法,到如今半籌也不納。”
從語義角度分析,該成語包含三層内涵:
- 能力受限:主體具備一定才能(如軍事謀略),但因客觀條件無法施展。
- 困境程度:“半籌”作量詞使用,以“半數籌碼”誇張表現能力被完全遏制,達到“全無對策”的語義強度。
- 主被動關系:強調外界環境對主體的制約,“不納”表明策略受阻的客觀性,常用于描述懷才不遇或形勢所迫的狀态。
成語的現代用法多出現在文學評論與曆史分析領域,例如:“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即便是頂尖經濟學家也半籌不納。”其近義詞包括“束手無策”“一籌莫展”,反義詞為“遊刃有餘”“運籌帷幄”。
網絡擴展解釋
“半籌不納”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讀音:bàn chóu bù nà
- 含義:比喻一點辦法也沒有,形容人陷入困境時無計可施的狀态。
- “籌”指古代計算工具,引申為計策;“納”意為提出或實施。字面意思是“連半個計策都拿不出來”。
出處與典故
- 元代戲劇:最早出自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一折:“往常時我習武藝學兵法,到如今半籌也不納。”。
- 其他文獻:元·馬緻遠《漢宮秋》中也曾引用:“西施半籌也不納,更敢早十年敗國亡家。”。
用法與示例
- 語法結構: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書面語。
- 例句:
“萬騎交馳,兩軍相見,咱手裡半籌不納。”(元·朱凱《昊天塔》第二折)。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束手無策、一籌莫展、無能為力。
- 反義詞: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延伸知識
- 文化背景:成語源自元代戲曲,常用于描述軍事或謀略場景中的無奈處境,後泛用于生活場景。
- 感情色彩:含貶義,強調被動與無能。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比手畫腳不學無術廁賤長辔車藩傳道受業從中寸口打麼诃單口相聲電視機耋民诋排法衆廢負縫紉奉谒賦韻感性運動公史乖差貴璞谷犬鼓舌掀簧寒夢紅傘皇輿江徼假女解駮濟恤闊悰料球蟉屈烈暑掄擇門父密宴目不忍睹難阸逆向七趣绮馔熱電熱鬧場山迳使得豕禍私淑特殊銅墨推乾就濕脫活土坡,土坡兒凸透鏡盌脫物阜民康下斷語先啬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