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筹不纳的意思、半筹不纳的详细解释
半筹不纳的解释
半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半点办法也没有。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若是 越 勾践 姑苏臺 上见他,那 西施 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元 朱凯 《昊天塔》第二折:“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喒手里半筹不纳。”
词语分解
- 半筹的解释 半个筹码。表示数量很少。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大夫,你看我筵前劝几甌,那汉劣性怎肯道折了半筹!”《三国演义》第五四回:“ 孔明 曰:‘……若非我借东南风, 周郎 安能展半筹之功?’”
- 纳的解释 纳 (納) à 收入,放进:出纳。藏污纳垢。 接受:采纳。笑纳。纳谏。 享受:纳福。纳凉。 缴付:纳税。 补缀,缝补;现多指密密地缝:纳鞋底。 姓。 缴出吐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半筹不纳”是一个汉语成语,指连半点计策都无法施展,形容人处于完全无计可施的困境。该词由“半筹”(极少的策略)与“不纳”(不被接受)构成,最早见于元代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往常时我习武艺学兵法,到如今半筹也不纳。”
从语义角度分析,该成语包含三层内涵:
- 能力受限:主体具备一定才能(如军事谋略),但因客观条件无法施展。
- 困境程度:“半筹”作量词使用,以“半数筹码”夸张表现能力被完全遏制,达到“全无对策”的语义强度。
- 主被动关系:强调外界环境对主体的制约,“不纳”表明策略受阻的客观性,常用于描述怀才不遇或形势所迫的状态。
成语的现代用法多出现在文学评论与历史分析领域,例如:“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即便是顶尖经济学家也半筹不纳。”其近义词包括“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反义词为“游刃有余”“运筹帷幄”。
网络扩展解释
“半筹不纳”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读音:bàn chóu bù nà
- 含义: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形容人陷入困境时无计可施的状态。
- “筹”指古代计算工具,引申为计策;“纳”意为提出或实施。字面意思是“连半个计策都拿不出来”。
出处与典故
- 元代戏剧:最早出自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往常时我习武艺学兵法,到如今半筹也不纳。”。
- 其他文献:元·马致远《汉宫秋》中也曾引用:“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
用法与示例
- 语法结构:主谓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 例句:
“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咱手里半筹不纳。”(元·朱凯《昊天塔》第二折)。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无能为力。
- 反义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延伸知识
- 文化背景:成语源自元代戏曲,常用于描述军事或谋略场景中的无奈处境,后泛用于生活场景。
- 感情色彩:含贬义,强调被动与无能。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古典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暴謷饱闻残灯末庙潮黏黏乘机打劫程门度雪趁钱充楞捶牀翠眊吊古伤今定朔兜盘塠阜对举矸子官书局贵老糇粻哗楞棒滑托蛔虫回周昏第见王嫁主嗟讶节用爱民叽哩嘎啦静影沉璧开心见肠涟波两观两用衫麟绂灵牌祃禂霾曀懵怔明刻母氏铅字轻碧棋响劝募人曹颯焉伸手折戗势不可遏诗匠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水轮撕开踏蹀题括吐茹万无一失帏幌霞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