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解駁 ”。1.離散間雜。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雲陰解駮,日光穿漏。” 宋 陸遊 《昆侖行》:“陰雲解駁朝暾紅, 黃河 直與 昆侖 通。” 金 元好問 《賦邢州鵲山》詩:“蒼茫失層疊,解駁見縈帶。” 清 錢謙益 《遊黃山記》之三:“雲氣解駮,如浪文水勢。”
2.解釋辯正。 清 毛嶽 《贈奉直大夫福建台灣縣知縣姚君墓志銘》:“始編修君問學淹沉,穿并奧賾。凡有所考覈解駮,都不纂述,輒注于簡,或寫别紙附之。”
“解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駮”字的特殊用法分析:
建議進一步查閱《說文解字注》或《廣韻》等古籍,或結合具體文獻段落深入分析。
《解駮》(jiě bó)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解開疑難的疑惑,揭示真相或原理,尋求答案。
《解駮》的部首是馬(馬)部,總共由19個筆畫構成。
《解駮》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孫光憲的《玉篇補》一書中。其中,“駮”字的古文形式是“駮(蕃+馬)”,表示馬的腹中有蕃苔。後來演變為通過分析疑難問題來找到答案的意思。
《解駮》的繁體字為《解駮》(jie bo)。
在古代,漢字《解駮》的寫法為“設馬、番骨、解諍”
1. 他在會議上解駮了這個複雜的問題。
2. 我們需要集思廣益,共同解駮這個難題。
1. 解開(jiě kāi)。
2. 解釋(jiě shì)。
3. 解答(jiě dá)。
4. 解決(jiě jué)。
5. 解剖(jiě pōu)。
1. 辨析(biàn xī)。
2. 探讨(tàn tǎo)。
3. 探索(tàn suǒ)。
4. 論證(lùn zhèng)。
5. 研究(yán jiū)。
1. 混淆(hùn xiáo)。
2. 攪亂(jiǎo luàn)。
3. 誤導(wù dǎo)。
4. 迷惑(mí huo)。
5. 掩蓋(yǎn gài)。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