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谒的意思、奉谒的詳細解釋
奉谒的解釋
拜見。《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 陟 明旦大從車騎奉謁造 壹 。” 唐 裴铏 《傳奇·甯茵》:“俄又聞人叩關曰:‘ 南山 斑寅 将軍奉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今午到關奉謁,乞少候。” 蘇曼殊 《天涯紅淚記》第一章:“生以母氏同來,因約老人以明日再行奉謁。”
詞語分解
- 奉的解釋 奉 è 恭敬地用手捧着:奉觞(舉杯祝酒)。奉獻。奉祀。奉承(恭維,讨好。“承”讀輕聲)。 尊重,遵守:奉公守法。奉為圭臬(把某些言論或事物當作準則)。奉行故事(按老規定辦事)。 敬辭,用于自己的舉動涉
- 谒的解釋 谒 (謁) è 拜見:谒見。拜谒。進谒。 說明,陳述,告發:請谒其故。 請求:谒歸。谒醫。 名帖:“使者懼而失谒,跪拾谒”。 掌管晉見的近待。 '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奉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達恭敬的拜見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fèng yè(注音:ㄈㄥˋ 一ㄝˋ)
- 含義:指以謙恭的态度拜見他人,帶有尊敬或禮節性色彩。
二、詞源與結構
- “奉”:敬辭,表示恭敬地執行或呈獻。
- “谒”:本義為拜見、陳述,常用于正式場合。
- 組合:兩字結合後,強調拜見時的謙恭态度。
三、古籍用例
- 《後漢書·趙壹傳》中記載:“陟明旦大從車騎奉谒造壹”,描述官員正式拜訪的場景。
- 唐代裴铏《傳奇·甯茵》提到:“南山斑寅将軍奉谒”,展現神話故事中的禮節性拜訪。
- 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今午到關奉谒,乞少候”,體現舊時官場交往用語。
四、使用場景
- 適用語境: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如古代官場、文人交往、正式書信等。
- 現代延伸: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用于特定文化或仿古語境。
五、相關詞彙
- 近義詞:拜谒、晉谒、谒見
- 反義詞:召見、接見(視角不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傳奇》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奉谒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奉谒是由“奉”和“谒”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奉指表示恭敬、尊重,谒指表示拜訪、問候。因此,奉谒的意思就是恭敬地拜訪或問候。
拆分部首和筆畫:
奉的部首是“大”,筆畫數為五;谒的部首是“言”,筆畫數為七。
來源和繁體:
奉谒這個詞最早源于古代帝王朝廷的禮儀制度,用來形容臣子或百姓拜訪君王時的恭敬态度。在繁體字中,奉谒仍然保留着原始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奉谒的寫法略有不同。奉字的寫法中,“奉”的上方會加一個“立”字形狀;谒字的寫法中,“谒”的首部有一個像“乙”的字形。
例句:
1. 我們應該奉谒老師,表達我們的敬意和感謝之情。
2. 遊客們紛紛前來奉谒這座古迹,感受曆史的魅力。
組詞:
奉獻、奉承、奉公守法
近義詞:
拜訪、問候、造訪
反義詞:
傲慢、冷漠、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