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先農。《禮記·郊特牲》:“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 鄭玄 注:“先嗇,若 神農 者。” 宋 陸遊 《甯德縣重修城隍廟記》:“斯人之生,食稻而祭先嗇。” 清 龔自珍 《海門先啬陳君祠堂碑文》:“古者 伊耆 氏始為蠟饗農,先農也;先嗇、司嗇,皆農之配也。”
“先啬”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詳細解析,其詞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
指古代農業神“先農”的别稱,屬于祭祀體系中的主祭對象。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蠟祭(年終祭祀)時以先啬為主祭,司啬(後稷)為配祭。鄭玄注:“先啬若神農者”,即神農氏被尊為先啬的代表。此含義體現了古代農耕社會對農神的崇拜,如陸遊《甯德縣重修城隍廟記》中“食稻而祭先嗇”的記載,反映了祭祀傳統。
由“先”(提前)與“啬”(節儉)組合而成,意為行動前需具備預見性,通過提前規劃節約資源、預防損失。這裡的“啬”并非貶義,而是強調合理節制,例如在項目管理中預先控制預算,或在災害發生前儲備物資等場景適用。
“啬”字甲骨文象形為谷物入倉,本義指農業收獲(《說文解字》),後引申出節儉、吝啬之意。因此“先啬”從農業神的原始含義,逐漸衍生出強調未雨綢缪的行為準則,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體祭祀對象到抽象行為概念的發展脈絡。
《先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先行吝啬或先行節儉,指在某個行為或決策之前,先進行節約或吝惜。
《先啬》的部首是“先”(xiān),總共有9個筆畫。
《先啬》一詞的來源比較晚,最早見于明代徐渭的《河南童蒙正講女紅傳》,用以形容做事前先行節儉、省事。
《先啬》的繁體字為「先濇」。
古時候《先啬》一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和現在的寫法相似。
1. 在進行大規模投資之前,我們應該先啬一點,确保風險可控。
2. 先啬後享,這種生活方式能夠讓我們更加節約和有效地利用資源。
1. 先行:指在某種行動之前先行動。
2. 啬悔:指因吝啬而後悔。
3. 先後:指兩個行動或事件的順序。
1. 先儉後奢
2. 先吝後繼
1. 後浪:指在某種行動之後行動。
2. 後奢:指在節儉之後奢侈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