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隄堰的意思、隄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隄堰的解釋

堤壩。《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二年》:“ 鹹平府 清河 、 滱河 合流,失故道,壞隄堰,敕 蒙古 軍千人及民丁修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隄堰(dī yàn)是漢語中表示水利工程設施的複合詞,由“隄”和“堰”組合而成。根據權威詞典及文獻記載,其釋義可分為以下層次:

  1. 基本釋義

    “隄”指沿江河修築的擋水建築,《漢語大詞典》注為“以土石築成的防水高岸”;“堰”指較低的攔水壩,《辭海》解釋為“截河蓄水或分流的水工建築物”。兩者合稱“隄堰”,特指兼具擋水與分洪功能的綜合水利設施。

  2. 結構與功能

    《中國水利史》記載,古代隄堰多采用“夯土為基,砌石固邊”的構造(如都江堰),通過主體堤防與堰口配合,實現“旱時蓄水,澇時洩洪”的調節作用。

  3. 曆史語用

    《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隄”在先秦文獻中已用于防洪工程記錄(如《左傳》),而“堰”至漢代廣泛使用,組合詞“隄堰”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對淮河流域水利的描述。

  4. 文化引申

    《水經注·沔水》以“隄堰栉比”形容水利設施密集分布,後世文學作品中常借隄堰象征人力改造自然的智慧,如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強調其“民生所系”的社會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隄堰”是“堤堰”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同,均指用于擋水或調節水位的土木工程設施。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隄堰”由“隄”(同“堤”)和“堰”組成:

    • 隄(堤):沿河、湖、海修建的防水構築物,多用土石築成,如河堤、海堤。
    • 堰:較低矮的擋水建築,用于擡高上遊水位,便于灌溉、航運或蓄水。
  2. 功能與用途
    隄堰主要用于:

    • 防洪:阻擋洪水侵襲周邊區域(如《南史》記載的襄陽堤堰);
    • 灌溉與蓄水:通過擡高水位實現農田灌溉(如元代鹹平府修隄堰的案例);
    • 穩定河道:防止水流沖刷破壞原有河道(見《舊五代史》洛河堤堰記載)。
  3. 曆史文獻用例

    • 《續資治通鑒》提到元代鹹平府因河流改道導緻隄堰損毀,需軍民合力修複;
    • 現代作家沙汀在《替身》中描寫了堤堰洩水如瀑布的場景,體現其實際應用。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水利工程或相關術語,可查閱《中國水利史》等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恣逼扣蔽蒙薄相慘亡穇子策策潮信徹鑒詞窮村舍達覽登高水地表水頂禮二缶锺惑防堤份量紛員顧犬補牢歡待黃帕戶限為穿甲骨文兼材交戞階闼驚鳴酒棗,酒棗兒涓吉魁礧來往往樂懸流離轉徙留日漏露鸾飄鳳泊謀志捏怪弄盌注彭蜞齊體人三饑兩飽上溜頭盛名生勢守阙抱殘守職伺瑕抵隙邃殿貪賄無藝讨賊塔院兔死犬饑完捐危法委讬溫藉黠胡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