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賊的意思、讨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賊的解釋

讨伐賊寇。《左傳·宣公二年》:“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賊,非子而誰?’” 晉 潘嶽 《西征賦》:“健 子嬰 之果決,敢讨賊以紓禍。” 明 楊繼盛 《請誅賊臣疏》:“況臣官居兵曹,以讨賊為職;然賊不專於寇敵,凡有害於社稷人民者,均謂之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讨賊"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積澱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武力或輿論手段征伐叛逆者、剿滅盜匪。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左傳·宣公二年》已有"亡不越竟,反不讨賊"的記載。具體釋義可從三方面展開:

一、詞源構成 "讨"本義為聲讨、治罪,《說文解字》釋作"治也",後引申為征伐;"賊"在古漢語中既指偷盜者,也指禍國亂政之人。《漢語大詞典》将"讨賊"定義為"征讨叛逆或盜匪",體現了詞語的二元指向性。

二、曆史語義演變

  1. 政治層面:特指征伐僭越禮法的統治者,如《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的讨賊宣言。
  2. 軍事層面:指剿滅武裝叛亂集團,明代《練兵實紀》強調"讨賊安民,将之本職"的治軍理念。
  3. 道德層面:發展出"替天行道"的引申義,《水浒傳》中梁山好漢常以"替天行道,讨賊安民"為旗號。

三、現代語境應用 在當代漢語中,"讨賊"主要用于曆史叙述和文學創作,如錢鐘書《圍城》中"仿佛周處讨賊歸來"的比喻用法。法律語境中已被"剿匪""平叛"等現代術語替代,但仍在成語"讨賊檄文"中保留其修辭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讨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讨賊”指讨伐賊寇或叛逆者,常用于描述軍事或政治行動。其中“賊”不僅指盜匪,也包含危害國家、百姓的敵人或奸臣。


二、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1. 《左傳·宣公二年》
    記載“亡不越竟,反不讨賊”,批評官員未盡責讨伐逆賊,體現該詞在先秦時期已用于政治問責。
  2. 《三國演義》第六回
    提到“上為國家讨賊,下為将軍家門之私”,說明“賊”可指國家層面的叛亂勢力。
  3. 楊繼盛《請誅賊臣疏》
    擴展“賊”的定義,認為“凡有害于社稷人民者,均謂之賊”,将奸臣、内患也納入讨伐對象。

三、實際應用與擴展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例句,可參考《左傳》《三國演義》等文獻,或查閱網頁中的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安妥懊惜絆拘馳譽沖午愁辜純粹關系推理詞伯粗淺大功率倒休颠擲冬蟲夏草放皓飛廉肺泡憤不顧身浮厝狗拿耗子關弓管制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古北口禾旦黑貂之裘河吞大鴻罿皇庭賈娘僥讦角飲潔水拘拏郡博士課核老空人聯牌貍首買賣經南門配貳裒次普法淺察罄懸七族深惟失國史篇耍筆杆子唐音饕殘王道違德文衣無法纖道鸮王小傒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