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後因以“顧犬補牢”比喻事情出了差錯,宜及時設法補救。 梁啟超 《<日本國志>後序》:“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顧犬補牢,未為遲矣。”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科舉》:“既無細腰高髻之倡,重以棄鼎寶瓠之失,不懷顧犬補牢之義,徒效淵魚叢爵之愚。”
“顧犬補牢”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比喻在事情出現差錯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以避免更大的損失。字面意思是“看到兔子才回頭喚狗追捕,丢失了羊才修補羊圈”,強調發現問題後立即行動的重要性。
源自《戰國策·楚策四》中的名句:“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原指雖事後補救,但仍有挽回的餘地,後演變為成語“顧犬補牢”。
“顧犬補牢”通過生動的比喻,提醒人們即使問題已發生,及時行動仍能減少損失。其核心思想與“防患未然”形成對比,更強調事後應對的積極意義。
《顧犬補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事後悔恨、追悔已晚的意味。它告誡人們應該在事情發生之前做好準備和防範,而不是等到出了問題再去補救。
《顧犬補牢》共有3個字。其中,“顧”字拆分為“頁”和“主”,并且具有18畫;“犬”字拆分為“犭”和“犬”,具有7畫;“補”字由“行”和“蔔”組成,有8畫;而“牢”字則由“牛”和“老”構成,有10畫。
《顧犬補牢》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卷二十七·任昉傳》中。其中的“犬”原指狗,後來引申為一種廢物、無用的東西。犬補牢指的是狗在房子倒塌之後才要修繕,提醒人們事情發生後才想到補救已經遲了。對應的繁體字為「顧犬補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差異。例如,《顧犬補牢》中的“補”字在古代會用「補」來表示,而“顧”字則在古代使用「顧」來寫。這種寫法的變遷是漢字演變的過程中的一部分。
他經常忘記備份重要數據,現在遭到了損失,可謂是《顧犬補牢》了。
組詞示例:顧慮、顧忌、顧及、補救、補缺。
近義詞示例:遲做刀、亡羊補牢、事前防百、三思而行。
反義詞示例:先見之明、事前準備、未雨綢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