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枯桑的意思、枯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枯桑的解釋

老桑樹。 漢 蔡邕 《飲馬長城窟行》:“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北周 庾信 《枯樹賦》:“東海有白木之廟,西河有枯桑之社。” 唐 陸龜蒙 《雜諷》詩之一:“紅蠶緣枯桑,青繭大如甕。”《雲笈七籤》卷三:“ 太上大道君 ……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 元始天尊 下降,授 道君 靈寳大乘之法十部妙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枯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幹枯、凋萎的桑樹。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文獻用例三個維度進行解析:


一、詞典釋義

  1. 字面本義

    “枯”指草木失去水分或生機,“桑”即桑樹。合指枝葉凋零、失去生命力的桑樹。《漢語大詞典》釋為“枯萎的桑樹”,常見于描寫荒涼秋景或隱喻生命衰敗的語境。

  2. 引申象征

    • 時序更替:象征秋冬蕭瑟,如《古詩十九首》“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以枯桑感知寒風暗喻遊子思鄉的孤寂(《昭明文選》卷二十九)。
    • 境遇困頓:桑樹常關聯農耕生計,枯桑可喻指民生凋敝,如白居易《秦中吟》“桑枯未及移,粟麥空于土”。

二、文化意象溯源

  1. 《詩經》中的桑意象

    早期桑樹象征繁茂(如《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而“枯桑”作為對立意象,強化了盛衰對比。漢代樂府詩進一步将其發展為衰敗符號,如《飲馬長城窟行》以枯桑、海水對舉,喻夫妻分離之苦。

  2. 民俗中的隱喻

    桑木在古代被視為“神樹”,枯桑則預示不祥。《淮南子·說林訓》載“桑木為棺”的禁忌,枯桑更隱含生命終結之意。唐宋詩詞中,枯桑常與寒鴉、落日組合,構建蒼涼意境(如馬緻遠《天淨沙·秋思》殘存意象的雛形)。


三、權威文獻用例

  1. 《說文解字》注“枯”

    許慎釋“枯”為“槀也,從木古聲”,段玉裁補注:“草木菸也”,強調其幹萎狀态(《說文解字注》卷六)。

    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校訂本)。

  2. 《樂府詩集·飲馬長城窟行》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為經典用例,清代沈德潛評此句“托物起興,寫情極真”(《古詩源》卷三)。

    來源:《樂府詩集》卷三十八,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農書中的記載

    《齊民要術·種桑柘》提及桑樹“遇旱則枯”,反映古人對桑樹枯萎與氣候關聯的認知。

    來源:缪啟愉《齊民要術校釋》,中國農業出版社。


四、現代語義拓展

當代使用中,“枯桑”除保留古典詩意外,亦用于生态文學,喻指環境退化(如沙漠化地區的枯桑群落)。《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仍收錄本詞,釋義側重植物學特征,但标注“多用于文學作品”。

枯桑作為漢語獨特的文化語碼,其釋義需結合植物特性、文學象征及曆史語境綜合理解。其核心始終圍繞自然衰敗與人文悲憫的交織,成為中華文化中承載生命哲思的經典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

“枯桑”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枯桑”字面指老桑樹,特指幹枯或失去生機的桑樹。該詞最早見于漢代蔡邕《飲馬長城窟行》中的詩句“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通過自然景象的凋零暗喻環境變化。

二、引申含義
在文學與成語中,“枯桑”常被賦予象征意義,形容事物荒涼、凋敝或失去活力。例如: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繪以下情境:

  1. 自然環境的荒蕪(如秋冬蕭瑟之景);
  2. 社會或生活的衰敗(如戰亂後的村落);
  3. 情感層面的孤寂與滄桑感(常見于古典詩詞)。

四、文獻關聯
該詞頻繁出現在道教典籍與文學作品中,如《雲笈七籤》記載太上大道君“坐于枯桑之下”悟道,賦予其超脫世俗的意象。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引用或文化背景,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學解析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哀莫大于心死本朝捕影系風長衢叱令遲暮之年持循雠釁打格子搗練道學先生調符洞庭春色對策論皾丸二元論焚池覆局伏阙輔翼更坊國公函三赫戯宏放戽水僵覆見力髻钗集體主義九光九遷舊汙軍齡俊偉客商虧心短行樂山臨難不避梨園蠻語美豔農畝平底足乾蛋氣和窮光棍曲旃然蜜人馬掃滌屬界廋疏俗僧我輩無漸香炭相系小檢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