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兵,交戰。《孟子·告子下》:“吾聞 秦 楚 搆兵,我将見 楚王 説而罷之。” 唐 韓偓 《隰州新驿》詩:“盛德已圖形,胡為忽搆兵。” 清 陳夢雷 《絕交書》:“年兄既行, 耿鄭 搆兵,音耗莫通。” 梁啟超 《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而南北 美 至以販奴一事,搆兵垂十年,此皆多世君之弊政也。”
“搆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含義
“搆兵”指雙方動用武力、發生戰争或交戰的行為,核心意義為“交戰”。例如《孟子·告子下》中記載:“吾聞秦楚搆兵”,即描述秦國與楚國之間的軍事沖突。
2. 字義拆解
3. 文獻用例
4. 相關延伸
該詞多用于文言或曆史叙述,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通過“交兵”“開戰”等近義詞理解。其背後常隱含對戰争起因(如利益、仇恨)的探讨。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語境,可參考《孟子》《隰州新驿》等原文。
“搆兵”是一個漢字詞語,涵義為籌備、準備戰争或戰鬥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國家、軍隊、部隊等進行戰争的準備或動員,也可以指個人在戰鬥前做好各種準備。
“搆兵”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搆”字的左邊是手部偏旁,而右邊是負責表示意義的部首。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
而“兵”字由右部的兵部偏旁和表示口的部首組成。它的總共有7個筆畫。
“搆兵”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宗伯·胤徹》:“有民之亡者,與之天牲,生者敗之歃。有四方之民,使災之胤徹,搆兵。”意思是準備進行戰争。
在繁體字中,“搆兵”分别為“搆”和“兵”。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寫法中,尤其是累世本字以及篆書中,部分漢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代寫法有所區别。個别部首和筆畫可能有所改變,但總體而言,詞義和字形沒有太大變化。
1. 國家面臨戰争威脅時,必須積極搆兵,确保安全。
2. 士兵們正在搆兵,準備迎戰。
3. 在野外生存,搆兵是必要的技能。
搆計、搆局、搆謀、搆建、搆害、搆成、搆起
調兵、備戰、備兵、整軍等
和平、休戰、停戰、解除軍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