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瞽說妄議。指不切實際的言論。《晉書·劉頌傳》:“臣誠未自許所言必當,然要以不隱所懷為上報之節。若萬一足採,則微臣更生之年;如皆瞽妄,則國之福也。”
“瞽妄”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瞽妄”由“瞽”(gǔ)和“妄”(wàng)組成:
出處與引證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劉頌傳》,原文為:“若萬一足採,則微臣更生之年;如皆瞽妄,則國之福也。”此處通過自謙表達觀點可能存在不足,強調若言論不實則為國家之幸。
語境與用法
屬于書面語,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中較生僻。例如可描述對他人輕率建議的否定:“此乃瞽妄之議,不可采納。”
需注意與醫學術語“谵妄”(zhān wàng)區分:
“瞽妄”強調言論或行為的荒謬性,具有曆史文獻色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若需引用,建議核查《晉書》等古籍原文以确認具體用法。
《瞽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用來形容人的眼睛看不見,也比喻人的思想、想法等等虛幻、不切實際。可以理解為“盲目”、“迷惑”、“幻想”等。
《瞽妄》這個詞的部首是目,意思是眼睛。它的拆分部首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左邊是瞳字旁,表示與眼睛相關,右邊是幻字頭,表示與幻覺、幻想相關。拆分的部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詞的含義。
在筆畫方面,它一共有12個筆畫。
《瞽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尚書•虞曲》篇中,其中有一句話描述了國家的瞽妄之道。《尚書》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經典之一。後來,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逐漸被使用并廣泛流傳。
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是「瞽妄」。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在有一些差别。《瞽妄》這個詞在古代寫法中的變化較小,仍然保持着相似的形狀和結構。
1. 他被自己的瞽妄的理想沖昏了頭腦。
2. 這個計劃根本是瞽妄的,沒有任何實際可行性。
3. 我們不能被瞽妄的幻想所迷惑,要理性對待問題。
1. 瞽目(gǔmù):指眼睛看不見。
2. 妄想(wàngxiǎng):創造出不切實際的幻想。
3. 頑症(wánzhèng):形容堅持己見,無法接受他人的意見。
1. 盲目(mángmù):指眼睛看不見,比喻做事沒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2. 幻想(huànxiǎng):指心中所想的虛構的事物,與現實不符。
明晰(míngxī):表示明确、清楚、清晰等。
【别人正在浏覽】